蔺涛: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 新消费增长点加速形成

  2019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总量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新消费增长点加速形成,国内消费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   一、零售市场规模超过40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显现   市场销售总量稳步增加。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首次超过40万亿元。分季度看,第三和第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10万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在国庆假期、“双十一”电商促销节等因素带动下,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万亿元。   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名义增长8.0%,总体保持平稳增长。2019年消费品市场增速比上年有所回落,主要受石油类和居住类商品增速回落影响。2019年,受成品油价格回落、汽车销售量下滑等因素影响,限额以上单位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增速比上年大幅回落12.1个百分点;受房地产市场总体放缓影响,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和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回落3.3、5.0和5.3个百分点。据测算,石油类和居住类商品共拉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0.8个百分点。   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发挥。据测算,2019年*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分别比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高26.6和46.8个百分点,消费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   二、乡村市场增长快于城镇市场,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乡村市场占比稳步提升。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营商环境改善、农村居民购买力提高以及零售渠道向农村地区下沉,乡村市场消费潜力得到释放。乡村市场销售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市场,乡村市场占比稳步提高。2019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0%,增速快于城镇1.1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比为14.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在此因素带动下,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长9.9%,比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快2.4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支出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三、网上零售规模持续扩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助力消费市场较快增长   新兴零售业态快速发展。随着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以及网购用户数量的增多,网上零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5%,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11.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国家邮政局预计2019年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630亿件和7450亿元,分别增长24%和23%。据测算,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   传统业态加快融合发展。为应对网上零售等新模式对实体店零售的冲击,传统零售业态加速转型升级,积*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19年,包括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等在内的限额以上单位实体店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8%。其中,限额以上超市和便利店零售额分别增长6.5%和4.9%,增速比实体零售平均增速分别快2.7和1.1个百分点。据测算,2019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2.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四、基本生活类商品平稳增长,消费升级成为零售市场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吃用类商品增长稳中有升。2019年,限额以上单位吃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7%,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粮油食品类商品增长10.2%,增速与上年持平,继续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饮料类商品增长10.4%,加快1.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日用品类商品增长13.9%,加快0.2个百分点。   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速加快。2019年,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2.6%、3.3%和8.5%,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3.0、0.3和1.4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增长8.0%,上年为下降2.7%。在消费升级类商品中,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发展享受型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   五、餐饮市场增势平稳,服务消费成为消费领域重要增长点   餐饮收入平稳增长。2019年餐饮收入比上年增长9.4%,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快于同期商品零售1.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长7.1%,增速比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快3.4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快餐、特色餐饮企业营业额增速加快。在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中,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服务、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企业营业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6%、24.5%和22.5%,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2.2、8.7和3.7个百分点。   旅游、文化等服务消费增长较快。旅游市场方面,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97亿人次,增长8.8%。文化市场方面,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超过640亿元,增长5.4%;新增银幕9708块,全国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   六、市场供给质量提升,新兴消费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代表消费转型升级方向的行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消费品工业生产中,医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6.6%和9.3%,增速分别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快0.9和3.6个百分点。   消费品进口增长较快。国内市场供给稳定增长的同时,消费品进口也保持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2019年我国消费品进口比上年增长19%,其中水果、水海产品、化妆品和医药品进口大幅增长,分别达到39.8%、37.6%、38.8%和25.8%;电动载人汽车进口增长1.2倍。   消费升级相关行业投资增势良好。在消费转型升级的带动下,与消费直接相关的计算机、通信、教育和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2019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6.8%;教育投资增长17.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9%,明显快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   随着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及促消费政策逐步落地见效,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态势仍将持续,新业态新模式较快发展,消费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作者蔺涛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1/19/t20200119_34154318.shtml)

彭永涛:投资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201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六稳”政策,特别是稳投资的各项改善措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总体平稳,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新动能投资快速壮大,短板领域投资持续发力,制造业投资低位回升,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投资持续平稳增长   201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4%,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比2018年回落0.5个百分点。2019年各月投资增速基本在5%-6.5%的区间,保持平稳态势。   二、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壮大   2019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增速逐月加快。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3%,增速比1—11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比2018年加快2.4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11.9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7%,增速比1—11月份加快2.9个百分点,比2018年加快1.6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超过20%。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36.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8.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8.7%,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8.4%。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6.5%,增速比1—11月份加快3.4个百分点,比2018年加快3.6个百分点。其中,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业投资增长33.4%,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增长31.9%,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29.1%,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27.9%。   三、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力   2019年基础设施投资总体平稳,比上年增长3.8%,增速与2018年持平,一些短板领域投资得到加强。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9.0%,增速比2018年加快0.8个百分点;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7.4%,加快14.3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37.2%。   社会领域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投资比上年增长13.2%,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比2018年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增长17.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3.9%。   2019年,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5%,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2018年为下降6.7%。   四、制造业投资低位回升   2019年,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1%,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3%,比1—11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制造业中技改投资增长7.4%,比1—11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   201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9.9%,增速比1—11月份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比2018年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3.9%。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比上年增长8.7%,其中新开工面积增长8.5%。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7.6%,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比2018年加快1.2个百分点。   六、民间投资增速有所提高   2019年,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4.7%,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社会领域民间投资增长16%,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增长8.5%,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2.8%。   七、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一、二产业   2019年,*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0.6%,1-11月份为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2%,增速比1-11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5%,增速比1-11月份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比2018年加快1.0个百分点。   八、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加快   2019年,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4.1%,增速与1—11月份持平;中部地区投资增长9.5%,加快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长5.6%,加快0.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下降3.0%,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   (作者彭永涛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1/19/t20200119_34154721.shtml)

张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就业预期目标较好完成

  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积*推进援企稳岗、创业带动就业、鼓励灵活就业、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各项就业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一、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总体稳定   2019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走势平稳,全年保持在5.0%—5.3%之间,其中25—59岁主要劳动年龄群体失业率各月均在5.0%以下。   一季度受春节因素影响,摩擦性失业增多,2月份失业率升至5.3%。随着春节因素影响减弱,企业生产经营进入旺季,失业率逐步回落,二季度各月稳定在5.0%—5.1%的相对较低水平。三季度为高校毕业季,大量高校毕业生在短期内集中求职就业,7月份失业率再次升至5.3%,随着大学生陆续找到工作,失业率回落。10月份和11月份失业率稳定在5.1%的水平,12月份略升至5.2%。整体来看,失业率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在个别月份略有波动,但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二、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增长   截至2019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77471万人,比上年略减115万人。其中,乡村就业人数为33224万人,比上年减少943万人;城镇就业人数为44247万人,比上年增加828万人。城镇就业人数占城乡就业总量的比重达到57.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国就业人数略有下降,主要是受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16—59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有所下降的影响,但就业总量仍然维持在7.7亿人以上,再加上就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充沛。同时,城乡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进城就业。   三、各项就业预期目标较好完成   2019年是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的一年,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双创”带动市场主体数量保持较快增长,充分发挥政策兜底作用,有力保障和稳定了就业。2019年,降低企业社保费4252亿元;截至11月底,全国个体工商户达8162万户,私营企业达3486万户;四季度末百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人倍率为1.27,招聘岗位明显高于求职人数,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充足。   2019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各月均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比1100万人的预期目标多252万人。四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低于4.5%的预期目标。2019年各项就业预期目标均顺利完成。   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但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的政策工具充足,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发力见效,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具有坚实基础。   (作者张毅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1/19/t20200119_34154606.shtml)

刘文华:能源总量供需平稳 能源结构继续优化

  2019年,我国扎实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绿色低碳转型,继续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又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能源供需总体平稳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   一、能源生产稳中趋缓   2019年,我国继续推进煤炭增优减劣,有序发展能源优质先进产能,积*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和清洁能源消纳,加强能源输送设施建设,保障了能源安全生产和有效供给。我国规模以上工业能源生产整体稳定。   (一)煤炭结构性去产能不断深入,原煤生产增速略有回落。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7.5亿吨,比上年增长4.2%,增速比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对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关闭退出落后煤矿,同时煤炭优质产能持续释放,向资源富集地区进一步集中,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原煤产量占全国76.8%,占比较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二)油气增储上产态势良好,原油生产增速由负转正,天然气生产快速增长。2019年,石油和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分别达到12亿吨和1.4万亿立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25.0%和68.0%。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1.9亿吨,增长0.8%,增速由负转正,上年下降1.1%,扭转了2016年以来产量连续下滑的态势。天然气产量1736亿立方米,增长9.8%,连续三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其中,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占比超过30%,增长23.0%,拉动全部天然气产量增长6.9个百分点。   (三)电力生产有所放缓,电源结构不断优化。随着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火电发电装机增速放缓,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高,完成规模化开发的水电发展趋于平缓,风电、光电和核电发展进入快车道。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发电7.1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增速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火电增长1.9%,增速明显回落;水电因来水较好多发,增长4.8%,加快0.7个百分点;核电在新建机组投产运行带动下,增长18.3%;太阳能发电因光照较好,增长13.3%;风电因气象条件限制,增长放缓至7.0%。电源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27.7%,占比较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二、能源进口较快增长   2019年,在加大国内勘探开发的同时加大进口力度,特别是深化周边和沿线国家能源合作,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建成投产,努力维护我国油气供应持续稳定。根据海关总署快报数据,全年原煤、原油、天然气进口均保持较快增长:原煤进口3.0亿吨,比上年增长6.3%,增速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原油进口5.1亿吨,增长9.5%,回落0.6个百分点;天然气进口9656万吨,增长6.9%,回落25.0个百分点。   三、能源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2019年,我国消纳保障机制和监测预警平台进一步完善,储能调峰设施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消纳情况持续向好,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3.3%。其中,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了1.3个百分点。   四、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   2019年,各地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扎实推进减煤替代和电能替代,加强节能技术攻关,努力提高能效水平,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持续加强和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初步核算,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7%。   (作者刘文华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1/19/t20200119_34154230.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方晓丹:居民收入和消费稳定增长 居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2019年,全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稳定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服务性消费增长较快,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3万元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上年增加2505元,首次超过3万元,为居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打下坚实基础。   (二)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8.9%,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也是近5年来的相对较高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8%,快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1个百分点,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三)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改善   居民收入中位数增长快于平均数。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523元,增长[ 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比上年名义增长。]9.0%,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快于平均数增速0.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中位数相当于平均数的86.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增长9.6%,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增长7.9%,加快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由上年的2.69缩小至2.64,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地区间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有所缩小。2019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和9.3%,增速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7和0.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上年的1.65缩小至1.64。   (四)工资、经营、转移三项收入加快增长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为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奠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国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全年农民工总量增长0.8%,月均收入增长6.5%。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8.6%,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城乡居民经营净收入的增长。“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市场主体收入增长。2019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市场主体普遍受益,全国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8.1%,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同时全年粮食总产量增长0.9%,创历史*高水平,以及部分农牧产品价格的上涨都拉动了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的增长,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牧业经营净收入增长14.3%,增速比上年加快16.2个百分点。   政策惠民促进居民转移净收入增长。部分省份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继续上调,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完善,报销药品目录进一步扩大,报销比例继续提高等一系列政策惠民措施相继出台。2019年初出台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对六大项目进行了抵扣,有效降低了居民税收负担。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增长9.9%,比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   二、居民消费持续升级,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一)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首次超过2万元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首次超过2万元,名义增长8.6%,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5.5%,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名义增长7.5%,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名义增长9.9%,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4和1.9个百分点。   (二)居民食品烟酒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6084元,增长8.0%,比上年加快3.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   2019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5.3辆,比上年增长7.0%;每百户助力车拥有量为63.9辆,增长8.0%;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53.2部,增长1.7%;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115.6台,增长5.8%;每百户排油烟机拥有量为59.3台,增长5.2%;每百户热水器拥有量为86.9台,增长2.3%。   (四)服务性消费增长较快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886元,增长12.6%,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快于全部居民消费增速4.0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五)教育文化娱乐与医疗保健消费升温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均增长12.9%,均高于居民消费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主要受教育培训增长较快带动,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19.0%;居民旅游、健身和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全国居民人均景点门票、体育户外用品、电影话剧演出票等支出分别增长27.2%、8.6%和15.7%。   (六)居民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继续改善   全国有84.5%的户所在社区(自然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有94.2%的户所在社区(自然村)垃圾能够做到集中处理,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有87.2%的户所在社区(自然村)有卫生站,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有98.5%的户所在社区(自然村)通宽带,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作者方晓丹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1/19/t20200119_34154564.shtml)

张毅:人口总量增速放缓 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

  2019年末,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亿人,受出生人口减少影响,人口总量增长略有放缓。城镇人口比重超过60%,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有所减少,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   一、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增速放缓   2019年末,我国总人口(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为140005万人,与2018年相比,人口净增46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3.34‰。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2018年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比上年下降0.4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98万人,比2018年微增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略升0.01个千分点。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8年减少500多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600多万人。另外,生育水平略有下降,也是影响出生人口减少的因素。但从生育孩次看,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比重明显高于一孩,2019年二孩及以上比重达59.5%,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这说明“全面两孩”政策持续发挥作用。   二、城镇人口比重超过60%,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   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比2018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2018年增加了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分区域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比上年末提高0.72、1.20、1.16和0.47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中西部快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态势,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异进一步缩小。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和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取消落户限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比上年末分别减少613万人和515万人。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取消、放宽和完善城市落户政策,积*推动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将进一步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认同感、获得感。   三、劳动年龄人口有所减少,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   2019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4977万人,占总人口的17.8%;16-59岁人口为89640万人,占64.0%;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与2018年末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89万人,比重下降0.2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439万人,比重上升0.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945万人,比重上升0.64个百分点。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近9亿人,仍有7.7亿就业人口。因此,要充分发挥好现有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的作用,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优化和提升人口素质,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四、出生人口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幅度均有所缩小   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58万人,与2017年和2018年相比,减少人数分别缩小5万人和142万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四年来,政策累积效应在前两年集中释放,导致生育率呈现先升后降的现象,2018年出生人口下降幅度明显。2018年后,生育进入政策调整后的平稳期,受育龄妇女数量和结构影响,2019年出生人口略有减少。   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89万人,但减少幅度比2017年和2018年分别缩小459万人和381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上年增加439万人,增加幅度比前两年分别缩小565万人和42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幅度和老年人口增长幅度明显放缓,主要原因是1959-1961年期间出生人口相对较少,从而年满60岁退出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老年人口的人数大幅减少。   我国正处于人口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准确把握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对于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和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张毅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1/19/t20200119_34154542.shtml)

国家统计局局长就2019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2020年1月17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想请问宁局长,2019年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您如何评价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的情况,年初设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否完成?谢谢。   宁吉喆:   2019年,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全力做好“六稳”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预期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全年经济运行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刚才已经介绍了,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符合年初提出的6%-6.5%的预期目标,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名列前茅的,在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是位居*的。大家可能已经看到一些数据,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大约在2.3%左右,日本和欧元区的增速略高于1%,印度增长5%多一点,所以中国增长6.1%,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冠军。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了10276美元,突破了1万美元的大关,实现了新的跨越。   二是就业持续扩大。2019年,月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都在5.0%-5.3%之间,低于年初提出的5.5%左右的预期目标。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2%,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明显高出年初提出的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已经是连续第七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了。刚才也介绍到,农民工总量还是在增加的,2019年达到了2.91亿人。   三是价格总体稳定。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9%,符合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得高一些,为9.2%,非食品价格上涨1.4%,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比上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还是回落的。   四是外贸外资逆势增长。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4%,出口增长5%,进口增长1.6%,实现了外贸稳中提质,这也符合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货物贸易顺差比上年扩大25.4%,利用外资方面,在全球跨境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从1-11月份的数据看,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全年有望超过1300亿美元。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10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了352亿美元。   五是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实际增长5.8%,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如果与人均GDP增速相比,是相当的。GDP增长6.1%,人口增长超过千分之三,所以人均GDP增长5.8%左右,达到了全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预期目标。尤其可喜的是,农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2%,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有所缩小。   六是增长的质量效益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下,“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得到巩固,刚才介绍到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比上年有所提高。微观杠杆率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来衡量,11月末是56.9%,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是2.64,比上年缩小0.05,这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中西部地区工业、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长是快于东部地区的,反映出区域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   还要指出的是,四季度尤其是11月、12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了积*变化。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与三季度是持平的,好于预期。从生产看,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比三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增长6.9%,比10、11月份分别加快了2.2、0.7个百分点。从需求看,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增长了8%,比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与11月份是持平的。1-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4%,比1-11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2.7%,比11月份加快10.7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12月份制造业PMI为50.2%,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所以,全年主要宏观指标都符合预期,在年初的预期目标范围内,特别是11、12月份经济指标出现了积*的变化,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观察到今年的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0000美元,GDP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我们如何理解这两个数据的标志性意义,这两个数据有没有改变我国的发展阶段?谢谢。   宁吉喆: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大家也都注意到,2019年我国GDP的总量是达到了99.1万亿元,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了10276美元,也就是说突破了1万美元的大关。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而且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稳步提升,人民生活在持续改善,这不仅为中国今年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事业作出了我们应有贡献。它是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这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也就是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根据我们比较计算,这与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四个主要发达国家201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体相当,他们之和加起来是在14.7万亿美元左右。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进步、社会和谐、生态改善、国防巩固,前进的步伐不可阻挡。   第二,这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基础地位巩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亿吨,是世界*大产粮国,也是中国历史上*高的粮食产量。我们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善,拥有世界上所有工业分类。我们的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年末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达3.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超过2/3;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4万公里,居世界*。电力装机容量接近20亿千瓦,居世界*。我们的现代信息通信体系不断完善,互联网上网人数8.6亿人。   第三,这标志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的提高,反映为居民在城镇就业的比重上升,2019年城镇就业人员4.4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57.1%,同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水平上升,收入质量也在提高,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消费质量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2019年有两个比重说明这一点,一个是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了45.9%,比上年又提高了1.7个百分点。二是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在全部消费支出比重,也就是恩格尔系数,2019年是28.2%,下降了0.2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上升,食品消费总体下降,反映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生活质量提高,居民有房有车的、外出旅游的都在增加,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接近40平方米,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达2亿辆,国内旅游约58亿人次,出境旅游超过1.4亿人次,这反映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进一步扩大。   第四,这标志着中国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8年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规模约15亿人。随着总人口达到14亿的中国步入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国家的行列,全球在这个行列的国家人口规模将接近30亿人。全球70多亿人口当中,由于中国的加入,有30亿人口人均GDP都达到了10000美元以上。这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所以说,把中国的事办好,就是对世界的贡献。   2019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预计将超过16%,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到30%左右。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动力*足的火车头,中国人均GDP稳居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文发展指数地位也进一步上升。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改变,中国人口多,生产力总体还不发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是世界*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仍然没有改变,虽然我们人均GDP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是在缩小,但我们仍然是处在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久久为功、艰苦奋斗,谢谢。   彭博新闻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个是您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四季度出口、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是多少?第二个问题,关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这个速度我们感觉是低于GDP的增长,2020年中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居民收入的增长,进一步让经济实现更好的再平衡?   宁吉喆:   *个问题,2019年四季度和全年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为三方面加总是百分之百,各方面数据显示出此消彼长的关系。您可能已经知道,前三季度*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为60.5%。从全年来看,*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略低于60%,为57.8%;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全年达到了31.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即货物和服务的出口减去进口的贡献率是11%。与三季度相比,四季度相关数据会发生相应变化。消费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从全年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是保持在60%左右的水平。   第二个问题,大家注意到,刚才我介绍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比较高,但由于全年CPI涨幅有所扩大,扣除价格以后实际增长5.8%。我刚才提到,人均GDP增速为5.8%左右,所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增速是相当的。如果与6.1%的GDP增速相比,5.8%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基本同步。所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这个判断是成立的。   关于2020年消费领域的走势。从2019年数据看,*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60%,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展望2020年,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带动消费能力提升;而且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领域继续扩大;随着改革深入推进,消费环境继续改善;再加上市场预期的好转,居民消费意愿的上升。可以预见,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会进一步发挥。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注意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请问宁局长,从2019年的成绩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哪些进展。从2020年来说,我们还将从哪些方向来努力?谢谢。   宁吉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个百年奋斗目标,过去的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经过全年的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特别是三大攻坚战方面成效显著。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   一是经济总量扩大和居民收入增长并驾齐驱。2019年我国GDP增长6.1%,增量近7.2万亿元,按年均汇率折1万亿美元还多。刚才我说过,中国经济在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当中增长是*快的,我们的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从全年各季度看,四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6.4%、6.2%、6.0%和6.0%;从过去几年来看,也是连续18个季度保持在6-7%之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持续显现。这不仅表明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总量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也表明2019年经济发展为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障。民生方面,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万元,这也为2020年*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脱贫攻坚成效突出。2019年扶贫工作力度、深度和精确度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项目、举措倾斜力度加大;产业、就业、教育、健康扶贫扎实推进,全国贫困县又摘帽了340个左右;“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基本完成。我刚才已经介绍了,据*新统计,全国又有110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连续七年脱贫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按现行贫困标准,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降到551万人。   三是生态环境持续好转。2019年,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取得新的成效。初步核算,全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24%,比上一年又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细颗粒物也就是大家关心的PM2.5未达标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比上年是下降了2.4%,全国地表水1-3类水质断面的比例比上年上升了3.9个百分点,劣五类的比例下降了3.3个百分点。   四是财政金融风险可控。2019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成果。我国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微观杠杆率稳步下降,刚才已经介绍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是下降的。金融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低,拨备覆盖率较高,资产质量较为稳健。11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1.3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财政金融体系整体健康,风险可防可控。   五是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019年,民生保障改善力度加大,在推进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同时,各级政府确保民生支出合理增加,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继续增强。学有所教方面,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在上年81.7%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在上年94.2%的基础上又有提升;劳有所得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超过60%,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之和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超过了70%。病有所医方面,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约13.5亿。老有所养方面,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9.67亿人;住有所居方面,我刚才也介绍了相关数据,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深入推进,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弱有所扶方面,城乡低保标准继续提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在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还要看到今年必须攻坚决胜。要立足现有的基础,坚定决胜的意志,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圆满完成。一是要实施好积*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二是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国企国资、财政金融等关键领域改革,继续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三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还要完善风险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风险防控。四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稳步提升。五是要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加强困难群众生活保障,保持就业稳定,加大力度补齐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短板。   谢谢。   路透社记者: 我看到材料中提到,去年中国GDP增长从一季度的6.4%下滑到四季度的6%,中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停止这种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您对今年GDP增长预期是多少?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中美近期达成的贸易协定,有报道称很多美方加征的关税还没有取消,至少到今年底美国选举之前是不会取消的,在您看来这些美国关税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还会有哪些影响?谢谢。   宁吉喆:   GDP的季度波动是正常的,如果观察世界各国公布的GDP数据,季度波动幅度可能还要大一些。衡量GDP增长情况,不仅可以用同比,也可以用环比折年率,这些都是统计领域的不同方法。所提到的GDP增速采用同比方法,所以就看到了一季度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四季度均为6.0%,应该说这是正常的。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下行压力。从过去几年看,面对这种压力,中国政府加大“六稳”工作的力度,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过去一年“六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年GDP增长6.1%,增速在世界上1万亿美元以上经济体当中是*名,很了不起。而且,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并不刻意地追求经济增速,而是促进有质量、有效益的合理增长。   至于说到2020年的经济增长,虽然我们仍然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但中国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在新的形势下,还会进一步采取措施稳增长、促发展。按照中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各地区各部门将积*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特别是当前中国1.2亿市场主体发展活跃,也将共同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所以说今年的经济稳定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中美贸易磋商*阶段的经贸协议已经达成,这是一个平等协商的结果,也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协议,不仅对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而且对改善美国和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预期都是很有好处的。从近一段时期以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从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的分析预测来看,都可以得出这一点。可能您也注意到了,国际基金组织已经把中国2020年经济增长的增速预测值又调高了0.2个百分点。   关于关税问题,应该说10月份以后,双方都采取了关税豁免和关税排除的一些措施,相向而行,努力保持双方经济贸易的进行。我们也会按照双方的共识实施好*阶段的经贸协议,这必将有利于中美双方经贸合作的深化,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发展,有利于全球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谢谢。   大公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的回落,今年国内外形势依然错综复杂,请问宁局长,您对此怎么理解?   宁吉喆:   谢谢你,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刚才提到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这种趋势既是现实的反映,也是未来的走向;既有牢固的基础,也有条件的支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显著。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显著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有利于应对各种外来冲击和影响。回顾过去,我们成功地应对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外部冲击。近年来,我们又成功应对了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目前,我国财政赤字率较低、外汇储备充足、优质资产丰厚、债务水平稳定,宏观调控有足够的政策手段和调节工具,加上微观主体发展的努力,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运行和迈向高质量发展。   二是长期建设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我国粮食总产量世界*,而且藏粮于库、藏粮于地、藏粮于民、藏粮于技,饭碗是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我国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独立完整,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产业的协作配套能力强。我国服务业不断成长,为工农业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对经济增长贡献达到60%左右。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市政、环保等设施体系继续加强,网络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也在快速发展。   三是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的潜力巨大。我国拥有14亿人口,也有世界上规模*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在外需波动的情况下,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作用明显。201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其中,*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是57.8%。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六大幸福产业供给与消费增势良好,*具发展潜力。投资的关键作用也在稳步发挥,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还需要大量的有效投资。   四是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红利丰厚。我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刚才已经介绍,2019年劳动年龄人口为8.96亿人,是世界上*大一支劳动力资源大军;就业人员7.75亿人,也是世界上*大一支就业队伍;农民工总量为2.91亿,今年仍然保持增长。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才超过1.7亿人;近年来,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800万人,中专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劳动力市场,必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五是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活力迸发。近年来,全国上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集众智、聚众力、汇众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2019年,每天新登记企业约2万家,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3.3件。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去年嫦娥4号成功实现月背登陆,雪龙2号首航南*,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列装,5G商用也加速推出。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达第14位,比上一年上升了3位。新动能新产业成长壮大,工业战略性新型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8%、8.4%;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9.3%,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只要我们发挥优势、巩固成果,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攻坚克难,希望总比困难多,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就一定能够化危为机,继续前行,谢谢。   *财经电视记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想问一下目前的高质量发展已经进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另外在2020年我们又会针对高质量发展做哪些重要的工作?谢谢。   宁吉喆:   这个问题问得好,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前面介绍的2019年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句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句是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过去一年,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都是稳步提升的。   一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各方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实现了经济增速、就业、物价、国际收支这四大宏观指标的协调匹配。这些数据前面都分别介绍过,我集中地再报一下,全年经济增长6.1%,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2%,CPI全年平均上涨2.9%,进出口稳中提质增长3.4%,所以主要指标都符合预期、处于合理区间,这也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是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服务业较快发展,2019年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快于第二产业1.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9%。根据经济普查的结果,2018年服务业的比重是53.3%,所以又上升了0.6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要高一些,达到了59.4%,比第二产业高出22.6个百分点。所以,服务业增长是经济增长重要的稳定器。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都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这两个行业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32.5%和14.4%,反映出工业结构在转型升级。   三是需求结构趋于优化。消费发挥主要拉动力作用,2019年*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要高26.6个百分点。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反映在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较快增长,2019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3%,快于全部投资11.9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3.2%,快于全部投资7.8个百分点。   四是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城镇化率超过60%。2019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0.6%,是*次超过60%,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标志性数据。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镇1.2个百分点。中西部增长快于东部。2019年,中部、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和6.2%,分别快于东部地区2.9和1.4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有10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是在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的前提下推动了高质量发展。   五是创新驱动继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发展。2019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2.6%和26.8%。1-11月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都在12%及以上。2019年,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9.5%,快递业务量完成630亿件,增长24%。   六是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世行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升至第31位,比上年上升15位。财税改革扎实推进,全年减税降费预计超过2.3万亿元。全方位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成功举办,增设了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交往活跃,2019年与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0.8%,快于全部进出口7.4个百分点。从1-11月份数据看,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2.9%。   新的一年,要为“十三五”的圆满收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攻坚做好工作,还要为“十四五”的发展和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必须促进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提高政策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重点项目加快落地,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带动终端消费,释放强大国内市场潜力;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积*开拓多元化市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使经济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谢谢。   金融时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我注意到2019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是10.48‰,这是有史以来*低的数值,请问这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这和2016年放开全面二孩之后,人口出生率依然有下降趋势,请问中国政府应对这样的情况将采取什么措施?   宁吉喆:   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是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还是在10‰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出生规模。你也指出,2019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58万人。但要看到,尽管出生人口是在减少的,但出生人口的数量还是很大的。同时请注意,2018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减少200万,2017年比2016年减少63万,2019年减少的人数还是缩小的,说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孩次的比例达到了59.5%,还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生育政策发挥了成效。   当然,我们也确实面临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存在着老龄化的趋势。我们也公布了老龄化人口的比重,即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请您注意,2019年,60岁以上人口的增量也是多年来较少的,比上年明显缩小,当然这要结合历史情况来看。   人口统计就是要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化、地区分布和迁移流动等方面的情况,从中分析研究人口发展趋势,为制定人口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国务院已经部署要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1月6日韩正副总理已经主持召开了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会议,普查的时点是11月1日零时。通过开展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我们要进一步采用现代科学的统计方法,把中国人口的总量、结构和分布等人口“家底”进一步摸清楚,为制定“十四五”规划,为我们迈向第二步战略目标提供科学依据。谢谢。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解读12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

2019年12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幅总体稳定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解读12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了2019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进行了解读。   一、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幅回落;二手住宅涨幅略有扩大   12月份,各地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房地产市场保持总体稳定。初步测算,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深圳分别上涨0.4%和0.7%,上海持平,广州下降0.3%;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深圳分别上涨0.6%和1.0%,广州持平,上海下降0.2%;同比上涨1.7%,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   二、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微扩,同比涨幅回落;二手住宅涨幅均相同或回落   初步测算,12月份,31个二线城市和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3%和0.6%,涨幅比上月均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分别上涨7.3%和6.7%,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6和0.3个百分点。二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涨幅连续3个月相同;三线城市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同比分别上涨3.7%和3.9%,涨幅比上月均回落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8个月回落,三线城市同比涨幅均连续9个月相同或回落。

《时事报告》发表宁吉喆署名文章:“大国体检”摸清家底 经济发展稳定向好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国民经济做了一次高质量“体检”,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统计数据支撑。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国民经济的一次“全面体检”。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按照国务院和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部署,精心组织、奋力作为,广大普查人员无私奉献、艰辛努力,广大普查对象踊跃参与、积*配合,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重大成果,达到了“查实数据、摸清家底”的目的,为科学决策和制定规划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也勾勒出五年来中国经济无惧风雨、砥砺前行的壮丽画卷,昭示着未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高质量完成   经济普查对象覆盖从事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由于普查对象数量庞大、经营情况复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被称为“和平时期的*大社会动员”。为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在普查方法、数据采集、执法监督、质量保障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积*实践创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方案设计、单位清查、现场登记、事后质量抽查、汇总评估等各项普查任务有序完成。一是普查方法科学。采取“地毯式”全面清查、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式,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制定详尽的业务流程规范,确保普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二是创新普查方式。扩大联网直报单位范围,全面使用手持移动终端(PAD)采集数据,实现普查数据生产全过程电子化、网络化,提高普查工作效率。充分运用部门行政记录,积*应用“五证合一”改革成果,减轻了调查对象的负担。三是强化执法检查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加大普查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31名义务监督员,全程参与事后质量抽查工作,确保普查源头数据质量。四是实行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实时监控普查数据采集、上报,加强入户数据核实与业务指导,开展源头数据自查与抽查。实施经济普查史上规模*大的事后质量抽查,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仅为1.09%,为历次经济普查*低。   总的看,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为国民经济做了一次高质量“体检”,获得了*其宝贵的海量数据,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统计数据支撑。通过这次普查,一是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二是了解了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形态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三是掌握了全部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状况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查实了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产量、服务活动;四是全面准确反映了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培育壮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新进展。   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对比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可以发现,五年来我国在经济规模、结构调整、市场活力、创新动力、区域协调等方面呈现诸多积*变化,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迈向高质量发展步伐更“稳”、姿态更“优”、后劲更“足”。   五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砥砺前行。2018年,我国修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19281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8972亿元,增幅为2.1%;约合13.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6.2%,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   五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协调性趋于增强。全国上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工业生产迈向中高端。2018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分别比2013年(2013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提高4.5和4.0个百分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比第二产业高13.6个百分点。201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716.1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111.6%;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740.9万亿元,增长114.8%。   五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跑出“加速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主体活力、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201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178.9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了1倍。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末,私营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到84.1%,比2013年末提高15.8个百分点;私营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比重为29.1%,提高3.2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新动能快速崛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创新引领作用增强。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研发经费支出比2013年增长55.7%;专利申请量增长70.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81.1%,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38.8%,比2013年提高2.2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2018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6.6万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7.7%;从事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法人单位216.0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2.7倍。2018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价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1.2%,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向好,民生之本更加稳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措并举增加就业岗位,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8323.6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2721.3万人,增长7.6%。第三产业就业“蓄水池”作用凸显。2018年末,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1067.7万人,比2013年末增长28.9%,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0%,对全部新增从业人员的贡献率高达110.3%。新兴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2013年末增长84.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增长84.0%。   五年来,我国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格局优化重塑。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各地区比较优势有效发挥,东部地区引领作用明显,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不断显现。2018年末,东部地区拥有法人单位1280.2万个,占全国的58.8%,比2013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492.9万个,占22.6%,提高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405.8万个,占18.6%,提高0.4个百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成效不断显现。2018年末,京津冀区域拥有法人单位243.1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90.5%;长江经济带区域拥有法人单位886.0万个,增长84.0%。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普查显示,我国经济“家底”更加厚实,发展成色更足,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明显,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重要特质突出。从普查数据也不难发现,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不高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我们既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也要清醒认识到内外挑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举措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坚持稳字当头,扭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点,做到“稳”与“进”相得益彰。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运用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熨平经济波动。实施好积*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财政、货币、就业、区域等政策协同、传导和落实机制,增强前瞻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组织开展“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切实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坚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以高质量的供给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落实好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低资本金比例等政策,积*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电力、电信、油气等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着力深化财税、金融、产权、要素、国资国企等关键领域改革,把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开放也是改革,要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降低关税总水平,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   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精准发力打好三大攻坚战。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加大资金投入,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确保脱真贫、真脱贫。组织实施好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统计支撑。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   坚持保供稳价扩就业,有效保障基本民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积*扩大猪肉进口,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保障市场供应。要稳定就业总量,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用好1000亿元稳岗就业基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促进灵活就业。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   (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xingshizhengce.com/xsbgt/202001/t20200113_5379728.shtml)

人民网发表毛有丰署名文章:规模不断扩大 结构持续优化 批零住餐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通道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和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着力点。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四经普”)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   一、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三多一快一轻”特征明显   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带动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和消费观念不断变化,促进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快速发展。   ——单位数量多。2018年末,我国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分别为649.9万个和43.1万个,合计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的40.4%;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个体经营户分别为3184.6万个和759.1万个,合计占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的72.0%。   ——吸纳就业多。2018年末,全国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合计13393.9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的40.1%,其中法人单位4715.4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708.8万人,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的22.4%;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8678.5万人,占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数的70.3%。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已经成为吸纳城镇就业和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创造营收多。2018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9.6万亿元,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59.4%,拉动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增长28.6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增长速度快。与2013年末相比,201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增长131.2%和115.9%,增速分别比第三产业法人单位高19.6和4.3个百分点。   ——轻资产运营。201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56.2万亿元,仅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的7.6%,占比较2013年末下降2.9个百分点,轻资产特点突出。   二、行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初步显现   五年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市场竞争激烈、消费需求变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主动转型调整,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结构逐步优化,大众消费市场亮点频现、充满活力。   ——从经济增长贡献率看,国内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持续增强。2019年前三季度,*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明显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消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拉动力。   ——从行业结构看,消费升级类行业增长快于其他行业。2018年末,批发业中的化妆品及卫生用品批发、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医疗用品及器材批发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206.2%、180.8%和174.7%,增速分别高于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103.3、77.9和71.8个百分点;零售业中的钟表眼镜零售、营养和保健品零售、化妆品及卫生用品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374.8%、255.8%和238.6%,增速分别高于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197.0、78.0和60.8个百分点,相继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从所有制结构看,私营经济增速领跑。201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私营企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数和资产总计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78.7%、52.0%和77.8%,增速分别高于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48.5、34.3和23.1个百分点;2018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私营企业全年营业收入比2013年增长84.1%,增速高于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40.4个百分点。   三、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营业务获利能力有效增强   五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优化营商环境、减税降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利好政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效益质量稳步提高。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8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比2013年增长43.9%,增速高于全部企业法人单位12.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主营业务获利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主营业务毛利率为7.7%,与2013年持平;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主营业务毛利率为54.7%,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   ——高质量发展势头显现。2018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人均营业收入189.9万元,比2013年增长22.2%。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坪效明显提升,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每平方米零售营业面积实现的营业收入由2013年的3.0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3.3万元,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每平方米餐饮营业面积实现的营业收入由2013年的0.8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1.0万元。   四、微观主体表现活跃,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潜力可期   五年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性作用日益显现。小微企业数量成倍增加,对刺激消费、促进创新、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推动作用。   ——小微企业增长迅猛。四经普数据显示,我国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仍以小微企业为主。2018年末,小微企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数分别占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的98.8%和70.8%,占比分别较2013年末提高1.3和4.0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来看,小微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数、资产总计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33.3%、24.7%和64.6%,增速分别高于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3.1、7.0和9.9个百分点。   ——商品交易市场集中度提高。2018年末,全国共有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296个,尽管市场数量较2013年末有所减少,但户均成交额由2013年的19.3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25.5亿元,户均摊位数由2013年的685家提高到2018年的740家,表明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聚集的商品交易市场规模效益显著增强。   五、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互联网+”渗透效应持续发力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助推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商业加速渗透,不断催生新的商业业态和新的服务模式。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18年末,在全部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既有有店铺零售又有无店铺零售的企业法人单位10.5万个,从业人员68.9万人,分别占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3.5%和3.8%,表明零售企业已率先打破线上、线下单渠道发展模式,积*主动寻求融合发展。“触网”企业经济效益好于总体,以便利店为例,有网上商店业态的便利店企业资产负债率为38.9%,比全部便利店企业资产负债率低15.5个百分点;人均营业收入89.3万元,比全部便利店企业人均收入高1.2万元。   ——新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无店铺零售企业快速扩张。2018年末,无店铺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数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22.6和10.9倍,全年营业收入比2013年增长7.3倍,成为新常态下拉动零售业发展的一抹亮色。随着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消费需求发生变化,“视频直播”等网红经济方兴未艾,民宿和露营地服务倍受青睐,2018年末,民宿和露营地服务企业法人单位合计0.5万个,从业人员2.7万人。   六、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渐形成   五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地区发展日趋平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东部地区企业数占比接近六成。2018年末,东部地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数和资产总计分别占全国的59.9%、57.3%和68.8%;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国的71.7%,优势依然明显。   ——中西部地区发展快于东部。2018年末,中部和西部地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55.4%和156.8%,增速分别比东部地区快39.7和41.1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全年营业收入增速分别比东部地区快0.5和13.6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渐形成。2018年末,京津冀区域拥有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76.6万家,比2013年末增长95.4%;长江三角洲区域拥有批零住餐企业法人单位153.7万家,增长86.5%;长江经济带区域拥有批零住餐企业法人单位277.7万家,增长107.6%。   当前,我国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通道。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站在*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促进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优化消费结构、激发市场活力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动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者系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原文链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0/0110/c1004-3154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