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1],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42.6(以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6.4%。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达到266.3、209.7、319.8和174.7,分别比上年增长6.3%、5.4%、8.5%和3.8%。测算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保持持续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继续增加,创新产出较快增长,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 (一)创新环境指数。2020年我国创新环境指数为266.3,比上年增长6.3%。该领域的5个评价指标指数四升一降,其中,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指数、理工科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指数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4.3%、13.1%和12.4%;人均GDP指数增长2.2%;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指数下降8.4%。 (二)创新投入指数。2020年创新投入指数为209.7,比上年增长5.4%。该领域的6个评价指标指数均不同程度实现增长,其中,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指数、R&D经费占GDP比重指数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8.9%和7.2%;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指数、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指数、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指数分别增长6.9%、4.9%和3.8%;基础研究人员人均经费指数增长0.9%。 (三)创新产出指数。2020年创新产出指数为319.8,比上年增长8.5%。该领域的5个评价指标指数四升一降,其中,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指数、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数、每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指数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达24.6%、19.1%和17.6%;每万人科技论文数指数增长0.1%;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指数下降13.8%。 (四)创新成效指数。2020年创新成效指数为174.7,比上年增长3.8%。该领域的5个评价指标指数均不同程度实现增长,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指数增长较快,增速为9.9%;人均主营业务收入指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的比重指数分别增长5.9%和2.5%;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数和单位GDP能耗指数分别增长0.8%和0.2%。 图 2005-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及分领域指数 中国创新指数情况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19年 2020年 中国创新指数 100 133.0 173.8 228.1 242.6 一、创新环境指数 100 135.7 174.5 250.4 266.3 1.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指数 100 161.7 246.5 278.7 318.5 2.人均GDP指数 100 166.6 236.5 299.9 306.5 3.理工科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 100 142.8 182.8 219.0 247.7 4.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指数 100 116.4 101.2 114.0 104.4 5.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指数 100 103.0 150.3 476.7 535.7 二、创新投入指数 100 132.3 164.1 199.0 209.7 1.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指数 100 182.5 260.3 326.2 355.1 2.R&D经费占GDP比重指数 100 130.7 157.5 171.3 183.6 3.基础研究人员人均经费指数 100 163.5 248.0 298.6 301.3 4.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指数 100 112.8 125.5 142.1 149.0 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指数 100 117.6 143.8 195.4 208.7 6.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指数 100 103.7 106.6 134.6 139.7 三、创新产出指数 100 137.2 208.1 294.7 319.8 1.每万人科技论文数指数 100 152.8 164.3 191.3 191.6 2.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指数 100 230.6 337.9 429.3 534.9 3.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指数 100 89.3 136.7 144.8 124.8 4.每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指数 100 100.1 180.0 386.4 454.6 5.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数 100 155.3 287.7 489.1 582.3 四、创新成效指数 100 126.8 148.5 168.3 174.7 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指数 100 115.2 127.3 170.8 187.8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的比重指数 100 109.0 100.6 102.1 104.6 3.单位GDP能耗指数 100 123.8 150.7 173.4 173.7 4.人均主营业务收入指数 100 179.0 292.5 324.5 343.7 5.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数 100 117.8 128.0 137.7 138.9 注:[1]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对相关指标进行历史数据修订,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指标根据例行统计制度进行历史数据修订,中国创新指数历史测算结果作相应调整。 附件: 中国创新指标体系及指数编制方法 一、中国创新指标体系 中国创新指标体系分成三个层次。*个层次用以反映我国创新总体发展情况,通过计算创新总指数实现;第二个层次用以反映我国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等4个领域的发展情况,通过计算分领域指数实现;第三个层次用以反映构成创新能力各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通过上述4个领域所选取的21个评价指标实现(指标体系框架详见附表)。4个领域及21个评价指标的简要说明如下: (一)创新环境 该领域主要反映驱动创新能力发展所必备的人力、财力等基础条件的支撑情况,以及政策环境对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共设5个评价指标。 1.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 该指标用以反映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情况。劳动力是指年龄在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2015年及之前年份该指标名称为经济活动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 2.人均GDP 指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变价)。这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具代表性的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3.理工科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 该指标反映我国潜在创新人力资源情况。理工科毕业生指本科及以上理工农医类毕业生人数,适龄人口是指我国20-34岁人口数。 4.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 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对全社会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带动和导向作用,该指标反映政府对创新的直接投入力度以及对重点、关键和前沿领域的规划和引导作用。 5.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 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被认为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创新活动的*为直接和有利的扶植政策之一。该指标可以反映政府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创新环境情况。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二)创新投入 该领域通过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情况、企业创新主体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部门(即研发机构)建设情况以及创新主体的合作情况来反映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作用和关系。由于研发是实现创新的*重要环节,这里用研发投入指标反映创新投入。该领域共设6个评价指标。 1.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 指按常住全部人口平均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该指标反映自主创新人力的投入规模和强度。R&D人员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R&D人员,是全社会各种创新主体的R&D人力投入合力。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按工作量折合计算的R&D人员。 2.R&D经费占GDP比重 该指标又称R&D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相关发展规划中的重要评价指标。 3.基础研究人员人均经费 指按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平均的基础研究经费。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国家原始创新能力。本指标体系以该指标来反映国家在加强原始创新能力上所作的努力。 4.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工业企业又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该指标反映创新活动主体的经费投入强度。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有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 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 企业办研发机构是企业开展R&D活动的专门机构,是企业持续、稳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该指标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持续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6.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 该指标是反映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指标。本指标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反映我国各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情况。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三)创新产出 该领域通过论文、专利、商标、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创新中间产出结果。该领域共设5个评价指标。 1.每万人科技论文数 科技论文是指企事业单位立项的由科技项目产生的、并在有正规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创新活动中间产出的重要成果形式之一。该指标反映研发活动的产出水平和效率。 2.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 指按R&D人员全时当量平均的专利授权数量。本指标体系中的专利授权数指国内专利授权数,专利授权数是创新活动中间产出的又一重要成果形式。该指标也是反映研发活动的产出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指标。 3.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 发明专利在三种专利中的技术含量*高,能够体现专利的水平,也体现了研发成果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本指标体系中的发明专利授权数指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该指标是反映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 4.每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 商标拥有量指企业作为*商标注册人拥有的经境内外商标行政部门核准注册且在有效期内的商标数量。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自主品牌拥有情况和自主品牌的经营能力。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5.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 指按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平均的技术市场成交金额。该指标反映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规模。技术市场成交额指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项目的总金额。 (四)创新成效 该领域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国际竞争力、节约能源、经济增长等方面,反映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该领域共设5个评价指标。 1.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反映企业创新成果,即将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的指标。该指标用于反映创新对产品结构调整的效果。受数据来源限制,该指标的数据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的比重 高技术产业与创新具有互动关系。该指标通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变化情况,反映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果。 3.单位GDP能耗 指每产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变价)所消耗的以标准煤计算的能源。节约能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创新是节约能源的途径和保障,对节约能源起决定性因素。该指标反映创新对降低能耗的效果。 4.人均主营业务收入 指一定时期内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平均用工人数之比,用以反映生产效率。创新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提高生产效率是企业创新的目的之一。该指标反映创新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数据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5.科技进步贡献率 指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即扣除了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该指标数据来源于有关部门开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评价的测算结果,是衡量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本指标体系中该指标使用的是报告期及之前4年间的平均水平,用以反映创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效果。 二、中国创新指数编制方法 (一)确定指标权重 在比较国内外赋权方法优劣的基础上,本课题采用“逐级等权法”进行权数的分配,即各领域的权数均为1/4;在某一领域内,指标对所属领域的权重为1/n(n为该领域下指标的个数);因此,指标*终权数为1/4n。各指标的权数详见附表。 (二)计算指标增速 通常指标的增速或发展速度是以基期年份指标值作为基准进行比较的。在某一指标体系中,如果按照通常方法计算各指标的增速后进行加权平均,由于可能存在某些指标增速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这样就会造成指标增速之间不可比(即增速过高或过低的一些指标的作用掩盖了其他指标的作用),从而造成整个指标体系失真的现象。因此,必须采用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增速的范围进行控制的方法。一种较好的方法是将指标增速的基准值设定为该指标的两年平均值,这样计算出来的各指标增速的范围可以控制在[-200,200]的区间内。 本指标体系中,除“单位GDP能耗”是逆指标之外,其余20个指标都是正指标。逆指标取倒数后再计算指标增速。 各指标相邻年份的增长速度计算方法为: (在计算指标体系中的某一个指标的定基发展速度时,如采用这一方法,其结果与通常方法一致,即指标当年的定基发展速度等于该指标上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与当年发展速度的乘积除以100,当年的定基发展速度等于指标当年值乘以100与基期值之比。 这是由于: 附表 中国创新指标体系框架 分领域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权数※ 创新 环境 (1/4) 1.1 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 人/万人 1/5 1.2 人均GDP 元/人 1/5 1.3 理工科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 % 1/5 1.4 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 % 1/5 1.5 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 % 1/5 创新 投入 (1/4) 2.1 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 人年/万人 1/6 2.2 R&D经费占GDP比重 % 1/6 2.3 基础研究人员人均经费 万元/人年 1/6 2.4 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6 2.5 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 % 1/6 2.6 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 % 1/6 创新 产出 (1/4) 3.1 每万人科技论文数 篇/万人 1/5 3.2 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 件/万人年 1/5 3.3 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 % 1/5 3.4 每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 件/百家 1/5 3.5 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 亿元/万人 1/5 创新 成效 (1/4) 4.1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1/5 4.2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的比重 % 1/5 4.3 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1/5 4.4 人均主营业务收入 万元/人 1/5 4.5 科技进步贡献率 % 1/5 ※注:各分领域的权数均为1/4,某一分领域内指标对所属领域的权重为1/n(n为该领域指标数)。
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再创新高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李胤解读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 日前,国家统计局《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了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李胤对此进行了解读。 从测算结果看,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42.6,比上年增长6.4%;在4个分领域的21个评价指标中,有19个指标指数与上年相比有所提高,其中,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指数、理工科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指数、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指数、每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指数、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数等6个指标指数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国创新指数的走势表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动能加速释放,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2020年创新环境指数值为266.3,比上年增长6.3%。由于受疫情影响,国家财政科技支出规模有所减小,导致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指数出现下降,但该领域其他4个评价指标指数均实现增长。 加计扣除减免政策效果持续显现。随着提高扣除比例、扩大适用范围、优化申报程序等多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企业政策受惠面扩大,政策认同度及减税力度不断提高。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受惠企业达7.1万家,比上年增长40.3%;减免税额达171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4%;认为政策效果明显的企业占比达89.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理工科毕业生较快增加。理工科毕业生是科技创新的潜在资源,是《欧洲创新记分牌》等国际主流创新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监测指标。2020年,我国理工农医类毕业生达243.4万人,比上年增加17.2万人;增幅达7.6%,创2013年以来的新高。 二、创新投入继续增加 2020年创新投入指数值为209.7,比上年增长5.4%,增幅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该领域的6个评价指标指数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 研发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我国R&D经费投入达243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40%,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创2010年以来的新高;投入强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排位已从2016年的第16位提升到第12位,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R&D人员全时当量达523.5万人年,比上年增长9%,继续稳居全球*。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2020年,我国企业R&D经费达到18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15271.3亿元,比上年增长9.3%;企业R&D经费对全社会R&D经费增长的贡献达77.9%,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20.8万家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占比为52.1%,首次突破5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三、创新产出较快增长 2020年创新产出指数值为319.8,比上年增长8.5%,指数水平居4个分领域之首。该领域5个评价指标指数中,除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指数由于发明专利授权增幅显著低于专利授权增幅而出现下降外,其他4个指标指数均实现增长。 创新产出硕果累累。2020年,我国国内专利授权数达352.1万件,比上年大幅增长42.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4.1万件,增长22.1%;共发表科技论文195.2万篇,增长0.3%。企业品牌建设不断推进,截至2020年底,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注册商标61.6万件,比上年增长14.5%。 技术市场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2825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1%。技术交易额的快速增长表明技术转移转化在不断加速。2020年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平均技术市场成交额为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增幅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数达582.3(以2005年为100),指数值居全部21个评价指标的首位。 四、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 2020年创新成效指数值为174.7,比上年增长3.8%,增幅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该领域的5个评价指标指数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 新产品销售再创佳绩。202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8.3万亿元,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27.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占比创历史新高。其中,达到国际市场水平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为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3%;达到国内市场水平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5万亿元,增长7.3%。 能耗水平继续下降。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据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9.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按可比价格计算,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 综上所述,2020年中国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但要看到,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不强,人才发展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下一步,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440.8亿元,同比增长44.7%(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二),比2019年1—9月份增长41.2%,两年平均增长18.8%。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850.5亿元,同比增长77.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209.0亿元,增长50.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978.0亿元,增长31.7%;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606.3亿元,增长30.7%。 1—9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7006.9亿元,同比增长1.62倍;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2986.4亿元,增长4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447.5亿元,下降15.2%。 1—9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个行业扭亏为盈, 5个行业下降。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30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67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72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62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45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27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8.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7%,纺织业增长1.4%,汽车制造业增长1.2%,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7.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4.6%。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发生营业成本76.33万亿元,增长21.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96%,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 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36.79万亿元,同比增长9.1%;负债合计77.06万亿元,增长8.2%;所有者权益合计59.73万亿元,增长10.4%;资产负债率为56.3%,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 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8.3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产成品存货5.15万亿元,增长13.7%。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73元,同比减少0.57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41元,同比减少0.55元。 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92.2元,同比增加9.7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65.4万元,同比增加30.3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7.3天,同比减少1.5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1.2天,同比减少3.8天。 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87.4亿元,同比增长16.3%。 表1 2021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分 组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利润总额 1-9月 同比增长 1-9月 同比增长 1-9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911623.9 22.2 763321.0 21.3 63440.8 44.7 其中:采矿业 38391.9 36.0 25489.7 21.5 7006.9 161.8 制造业 805478.0 22.1 676968.0 21.5 52986.4 42.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7754.0 15.7 60863.3 18.9 3447.5 -15.2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237077.5 23.0 191610.5 20.9 19850.5 77.9 其中:股份制企业 678756.6 23.8 568809.0 22.8 45209.0 50.5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207329.9 17.6 172758.0 17.3 16978.0 31.7 其中:私营企业 357137.7 22.1 308062.4 21.8 18606.3 30.7 注: 1.经济类型分组之间存在交叉,故各经济类型企业数据之和大于总计。 2.本表部分指标存在总计不等于分项之和情况,是数据四舍五入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表2 2021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分 组 营业收入 利润率 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 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 人均营业 收入 资产 负债率 产成品存货周转 天数 应收账款 平均回收期 1-9月 1-9月 1-9月 9月末 9月末 9月末 9月末 9月末 (%) (元) (元) (元) (万元/人) (%) (天) (天) 总计 6.96 83.73 8.41 92.2 165.4 56.3 17.3 51.2 其中:采矿业 18.25 66.39 10.76 47.2 121.4 59.6 12.2 38.7 制造业 6.58 84.05 8.48 108.5 163.0 55.3 18.9 52.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09 89.83 6.20 41.0 268.4 59.3 0.9 47.4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8.37 80.82 7.23 63.8 254.7 57.0 12.6 40.9 其中:股份制企业 6.66 83.80 8.50 89.8 164.5 57.1 17.5 48.5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8.19 83.33 8.45 101.7 168.9 53.4 17.6 62.9 其中:私营企业 5.21 86.26 8.37 128.6 135.7 58.3 18.5 47.9 表3 2021年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分行业) 行 业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利润总额 1-9月 同比增长 1-9月 同比增长 1-9月 同比增长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总计 911623.9 22.2 763321.0 21.3 63440.8 44.7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1131.0 44.6 13504.3 28.8 4094.0 172.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6491.0 33.3 3915.9 9.3 1519.8 267.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4418.1 48.3 3190.9 35.9 727.9 145.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172.9 15.3 1486.7 9.7 378.4 57.0 非金属矿采选业 2829.5 11.3 2105.0 9.4 285.6 25.9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1340.6 0.8 1279.5 0.3 0.9 (注1) 其他采矿业 8.8 35.4 7.3 52.1 0.3 -25.0 农副食品加工业 38350.7 14.0 35138.9 15.0 1196.6 -7.1 食品制造业 15149.2 9.7 11925.2 11.2 1144.5 -0.6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11803.0 13.4 8083.4 11.8 2013.6 21.3 烟草制品业 9970.9 7.1 2934.6 2.7 1314.3 5.0 纺织业 18142.0 12.8 16079.3 13.4 732.8 1.4 纺织服装、服饰业 10457.2 9.0 8978.1 9.0 456.9 5.8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7865.1 8.5 6831.9 8.7 403.7 3.9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6703.2 13.0 6043.0 13.1 235.5 9.4 家具制造业 5628.6 18.0 4701.4 17.9 294.0 20.2 造纸和纸制品业 10819.0 18.0 9276.2 18.0 648.4 34.4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5199.7 12.7 4395.4 13.4 273.9 -0.6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0145.9 17.8 8820.0 17.9 462.9 18.4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39965.6 32.6 32129.6 26.4 2480.3 930.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59229.8 32.8 48346.2 29.0 5839.1 126.8 医药制造业 21291.0 24.4 11239.2 14.9 4525.3 80.6 化学纤维制造业 7441.8 33.3 6584.6 27.7 471.4 317.9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732.8 17.1 17503.0 18.3 1196.0 5.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6627.3 16.8 38680.7 17.0 3696.6 14.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2407.1 40.7 66027.9 38.1 3665.8 144.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0476.1 35.8 46368.9 33.1 2282.3 162.0 金属制品业 33628.4 27.7 29662.1 27.9 1450.3 35.7 通用设备制造业 33737.4 20.3 27775.5 20.8 2291.8 17.9 专用设备制造业 26247.5 17.4 20860.4 18.2 2113.8 17.8 汽车制造业 61679.0 11.3 52714.0 12.4 3799.7 1.2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8996.8 14.0 7683.0 14.8 430.5 5.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59284.3 27.5 50747.5 29.4 3123.7 16.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98579.0 16.3 84801.9 14.6 5472.6 38.7 仪器仪表制造业 6241.9 18.9 4692.4 19.3 640.2 14.5 其他制造业 1413.5 17.6 1190.9 17.9 76.2 17.2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6279.5 61.1 5929.9 63.2 205.8 49.9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984.6 1.8 823.0 -0.2 48.1 7.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56916.9 14.2 51852.5 17.8 2480.1 -24.6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8044.5 27.1 6984.0 28.3 645.1 31.9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792.6 16.6 2026.8 17.5 322.3 11.8 注: 1.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上年同期亏损5.9亿元。 2. 本表部分指标存在总计不等于分项之和情况,是数据四舍五入所致,未作机械调整。 附注: 一、指标解释及相关说明 1、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 2、营业收入: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3、营业成本:指企业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营业成本应当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 4、资产总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5、负债合计: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6、所有者权益合计: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7、应收账款:指资产负债表日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应收取的款项。 8、产成品存货:指企业报告期末已经加工生产并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 9、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单位:%。 10、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单位:元。 11、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100,单位:元。 12、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资产÷累计月数×12×100,单位:元。 13、人均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累计月数×12,单位:万元/人。 14、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100%,单位:%。 15、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360×平均产成品存货÷营业成本×累计月数÷12,单位:天。 16、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0×平均应收账款÷营业收入×累计月数÷12,单位:天。 17、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18、在各表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栏中,标“注”的表示上年同期利润总额为负数,即亏损;数值为正数的表明利润同比增长;数值在0至-100%之间(不含0)的表明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0%的表明由上年同期盈利转为本期亏损;数值为0的表明利润同比持平。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报告期数据与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标数据之间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计算增速。其主要原因是:(一)根据统计制度,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范围进行调整。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标准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而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变化。(二)加强统计执法,对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要求的企业进行了清理,对相关基数依规进行了修正。(三)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剔除跨地区、跨行业重复统计数据。 三、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四、调查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五、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 卓创资讯 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1年10月中旬与10月上旬相比,36种产品价格上涨,12种下降,2种持平。 2021年10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产品名称单位本期价格(元)比上期
价格涨跌(元)涨跌幅 (%)
一、黑色金属
螺纹钢(Φ16-25mm,HRB400E)吨5755.8-144.6-2.5
线材(Φ6.5mm,HPB300)吨5998.9-144.6-2.4
普通中板(20mm,Q235)吨5881.95.60.1
热轧普通薄板(3mm,Q235)吨5941.7-52.2-0.9
无缝钢管(219*6,20#)吨6527.071.41.1
角钢(5#)吨5820.5-27.6-0.5
二、有色金属
电解铜(1#)吨72719.12823.14.0
铝锭(A00)吨23447.5780.83.4
铅锭(1#)吨15021.9546.93.8
锌锭(0#)吨25160.02230.09.7
三、化工产品
硫酸(98%)吨926.3-63.7-6.4
烧碱(液碱,32%)吨1596.2226.216.5
甲醇(优等品)吨3991.3376.810.4
纯苯(石油苯,工业级)吨8476.8236.82.9
苯乙烯(一级品)吨9752.6199.82.1
聚乙烯(LLDPE,7042)吨10040.0-46.1-0.5
聚丙烯(T30S)吨9917.2-167.8-1.7
聚氯乙烯(SG5)吨13271.5263.22.0
顺丁胶(BR9000)吨15159.41429.410.4
涤纶长丝(FDY150D/96F)吨8931.3656.37.9
四、石油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LNG)吨6385.5483.48.2
液化石油气(LPG)吨6154.3444.37.8
汽油(95#国VI)吨8909.9590.37.1
汽油(92#国VI)吨8665.8579.87.2
柴油(0#国VI)吨7842.9402.75.4
石蜡(58#半)吨7852.1152.12.0
五、煤炭
无烟煤(洗中块)吨2593.8663.834.4
普通混煤(4500大卡)吨1556.8418.836.8
山西大混(5000大卡)吨1759.4422.531.6
山西优混(5500大卡)吨1820.6422.330.2
大同混煤(5800大卡)吨1880.9466.733.0
焦煤(主焦煤)吨4100.00.00.0
焦炭(二级冶金焦)吨4086.00.00.0
六、非金属建材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袋装)吨665.762.810.4
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吨616.328.04.8
浮法平板玻璃(4.8/5mm)吨2808.6-41.6-1.5
七、农产品(主要用于加工)
稻米(粳稻米)吨3843.5-29.5-0.8
小麦(国标三等)吨2633.823.80.9
玉米(黄玉米二等)吨2514.42.90.1
棉花(皮棉,白棉三级)吨21582.6100.20.5
生猪(外三元)千克12.82.321.9
大豆(黄豆)吨5383.8100.51.9
豆粕(粗蛋白含量≥43%)吨3651.3-116.7-3.1
花生(油料花生米)吨8266.7-16.6-0.2
八、农业生产资料
尿素(小颗料)吨3144.4139.44.6
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氮磷钾含量45%)吨3217.210.90.3
农药(草甘膦,95%原药)吨77937.55437.57.5
九、林产品
天然橡胶(标准胶SCRWF)吨13868.3499.13.7
纸浆(漂白化学浆)吨4945.0-155.0-3.0
瓦楞纸(高强)吨4550.2205.24.7
注:上期为2021年10月上旬。 附注 1.指标解释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是指重要生产资料经营企业的批发和销售价格。与出厂价格不同,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既包含出厂价格,也包含有经营企业的流通费用、利润和税费等。出厂价格与市场价格互相影响,存在时滞,两者的变动趋势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可能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2.监测内容 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内容包括9大类50种产品的价格。类别与产品规格说明详见附表。 3.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区、市)300多个交易市场的近2000家批发商、代理商、经销商等经营企业。 4.监测方法 价格监测方法包括信息员现场采价,电话、即时通讯工具和电子邮件询价等。 5.涨跌个数的统计 产品价格上涨、下降、持平个数按照涨跌幅(%)进行统计。 6.发布日期 每月4日、14日、24日发布上一旬数据,节假日顺延。 附表: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产品规格说明表 序号监测产品规格型号说明 一、黑色金属 1 螺纹钢Φ16-25mm,HRB400E屈服强度≥400MPa 2线材Φ6.5mm,HPB300屈服强度≥300MPa 3普通中板20mm,Q235屈服强度≥235MPa 4热轧普通薄板3mm,Q235屈服强度≥235MPa 5无缝钢管219*6,20#20#钢材,屈服强度≥245MPa 6角钢5#屈服强度≥235MPa 二、有色金属 7电解铜1#铜与银质量分数≥99.95% 8铝锭A00铝质量分数≥99.7% 9铅锭1#铅质量分数≥99.994%
10锌锭0#锌质量分数≥99.995% 三、化工产品 11 硫酸98%H2SO4质量分数≥98%
12烧碱(液碱)32%NaOH质量分数≥32%的离子膜碱
13甲醇优等品水质量含量≤0.10%
14纯苯(石油苯)工业级苯纯度≥99.8%
15苯乙烯一级品纯度≥99.5%
16聚乙烯(LLDPE)7042熔指:2.0±0.5g/10min
17聚丙烯T30S熔指:3.0±0.9g/10min
18聚氯乙烯SG5K值:66-68
19顺丁胶BR9000块状、乳白色,灰分≤0.20%
20涤纶长丝FDY150D/96F150旦,AA级 四、石油天然气 21液化天然气LNG甲烷含量≥75%,密度≥430kg/m3
22液化石油气LPG饱和蒸汽压1380-1430kPa
23汽油95#国VI国VI标准
24汽油92#国VI国VI标准
25柴油0#国VI国VI标准
26石蜡58#半熔点不低于58℃ 五、煤炭 27无烟煤洗中块挥发分≤8%
28普通混煤4500大卡山西粉煤与块煤的混合煤,热值4500大卡
29山西大混5000大卡质量较好的混煤,热值5000大卡
30山西优混5500大卡优质的混煤,热值5500大卡
31大同混煤5800大卡大同产混煤,热值5800大卡
32焦煤 主焦煤含硫量<1%
33焦炭二级冶金焦12.01%≤灰分≤13.50% 六、非金属建材 34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袋装抗压强度42.5MPa
35普通硅酸盐水泥P.O 42.5散装抗压强度42.5MPa
36浮法平板玻璃4.8/5mm厚度为4.8/5mm的无色透明玻璃 七、农产品(主要用于加工) 37稻米粳稻米杂质≤0.25%,水分≤15.5%
38小麦国标三等杂质≤1.0%,水分≤12.5%
39玉米黄玉米二等杂质≤1.0%,水分≤14.0%
40棉花(皮棉)白棉三级纤维长度≥28mm,白或乳白色
41生猪外三元三种外国猪杂交的肉食猪
42大豆黄豆杂质≤1.0%,水分≤13.0%
43豆粕粗蛋白含量≥43%粗蛋白≥43%,水分≤13.0%
44花生油料花生米杂质≤1.0%,水分≤9.0% 八、农业生产资料 45尿素小颗料总氮≥46%,水分≤1.0%
46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氮磷钾含量45%
47农药(草甘膦)95%原药草甘膦质量分数≥95% 九、林产品 48天然橡胶标准胶SCRWF杂质含量≤0.05%,灰分≤0.5%
49纸浆漂白化学浆亮度≥80%,黏度≥600cm³/g
50瓦楞纸高强80-160g/m2
表1:2021年9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
城市 环比 同比 定基 城市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北 京 100.0 104.5 105.5 唐 山 99.2 99.8 103.0 天 津 99.9 104.1 105.0 秦 * 岛 99.5 98.2 99.7 石 家 庄 100.4 102.1 103.0 包 头 99.8 101.6 102.8 太 原 99.3 97.8 98.0 丹 东 100.1 103.9 105.5 呼和浩特 99.7 101.2 102.5 锦 州 100.5 104.4 106.3 沈 阳 99.9 103.3 105.5 吉 林 99.8 101.8 103.8 大 连 100.1 106.1 107.5 牡 丹 江 99.3 98.7 99.0 长 春 100.4 100.7 102.1 无 锡 100.5 104.7 107.3 哈 尔 滨 99.5 99.3 99.5 徐 州 99.7 105.5 108.8 上 海 100.2 104.0 105.4 扬 州 99.6 107.3 108.9 南 京 100.2 105.0 106.2 温 州 100.4 103.7 105.7 杭 州 100.4 103.4 105.1 金 华 100.1 105.2 107.1 宁 波 100.0 103.9 105.6 蚌 埠 99.9 102.8 104.3 合 肥 100.4 105.7 106.4 安 庆 100.4 100.2 99.1 福 州 100.0 105.4 106.4 泉 州 100.1 106.1 108.0 厦 门 100.3 105.3 106.7 九 江 99.8 103.1 104.3 南 昌 99.9 101.1 101.6 赣 州 100.0 103.5 104.6 济 南 100.4 105.5 105.7 烟 台 99.8 102.8 104.5 青 岛 100.0 104.9 106.6 济 宁 100.4 108.4 110.7 郑 州 99.7 102.8 103.3 洛 阳 100.3 103.7 104.6 武 汉 100.0 106.0 107.5 平 顶 山 100.2 102.8 103.7 长 沙 100.3 106.9 108.7 宜 昌 99.7 104.2 104.9 广 州 99.9 109.0 110.3 襄 阳 99.9 104.1 105.2 深 圳 100.2 103.8 105.2 岳 阳 99.5 97.6 98.8 南 宁 99.6 102.7 104.7 常 德 99.3 97.5 97.4 海 口 100.3 105.6 106.7 韶 关 99.5 102.6 102.6 重 庆 100.1 108.3 110.0 湛 江 99.0 102.5 102.9 成 都 99.8 103.6 105.8 惠 州 99.7 101.8 105.0 贵 阳 99.7 103.7 104.2 桂 林 99.4 101.1 101.1 昆 明 99.3 101.5 103.1 北 海 99.6 98.4 97.5 西 安 100.6 107.5 109.6 三 亚 100.1 105.1 106.4 兰 州 99.7 105.1 106.1 泸 州 99.0 97.8 98.7 西 宁 100.2 107.6 109.6 南 充 99.9 98.8 98.9 银 川 100.6 108.0 112.7 遵 义 99.7 101.7 101.6 乌鲁木齐 100.0 104.2 105.2 大 理 99.5 97.6 98.2
表2:2021年9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
城市 环比 同比 定基 城市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北 京 99.8 109.7 111.4 唐 山 99.4 99.7 102.0 天 津 100.6 101.7 100.7 秦 * 岛 99.7 98.1 99.7 石 家 庄 99.7 98.1 97.7 包 头 99.7 101.4 102.3 太 原 99.5 97.9 97.1 丹 东 100.1 103.1 104.2 呼和浩特 99.4 98.4 98.9 锦 州 99.7 98.5 98.8 沈 阳 99.9 104.2 106.0 吉 林 99.6 99.3 98.9 大 连 100.2 105.5 107.3 牡 丹 江 99.2 95.4 92.1 长 春 100.1 98.7 99.0 无 锡 100.1 104.9 108.1 哈 尔 滨 99.3 99.4 98.2 徐 州 99.7 106.4 109.0 上 海 99.4 108.0 109.9 扬 州 99.7 106.1 107.1 南 京 100.1 106.1 107.2 温 州 99.6 104.7 106.8 杭 州 99.6 106.6 108.8 金 华 99.8 105.5 107.3 宁 波 99.8 105.9 108.4 蚌 埠 99.8 104.2 105.1 合 肥 99.8 105.0 105.8 安 庆 99.6 96.8 96.6 福 州 99.9 105.1 105.4 泉 州 99.9 106.9 108.2 厦 门 99.8 104.0 104.8 九 江 99.9 103.2 103.4 南 昌 99.9 101.0 100.5 赣 州 100.1 100.3 101.3 济 南 99.7 101.0 100.6 烟 台 99.9 103.7 103.4 青 岛 99.9 101.2 101.2 济 宁 100.2 104.2 105.8 郑 州 99.7 102.0 101.0 洛 阳 100.1 103.3 104.3 武 汉 99.8 102.8 103.5 平 顶 山 99.8 101.3 102.4 长 沙 100.2 106.2 106.5 宜 昌 99.8 98.4 98.7 广 州 99.6 109.6 112.2 襄 阳 100.0 100.1 99.9 深 圳 99.5 103.6 107.4 岳 阳 99.7 97.6 98.3 南 宁 99.8 100.5 101.2 常 德 99.9 99.0 98.5 海 口 100.5 108.0 108.6 韶 关 99.9 101.4 101.5 重 庆 100.3 104.9 105.4 湛 江 99.6 100.9 100.7 成 都 100.1 105.1 107.7 惠 州 99.7 102.4 103.8 贵 阳 99.4 98.7 97.9 桂 林 99.6 100.7 101.4 昆 明 99.5 101.3 101.9 北 海 99.8 98.7 97.9 西 安 100.2 106.8 108.3 三 亚 100.2 105.9 105.7 兰 州 99.7 103.4 104.3 泸 州 100.1 101.5 100.9 西 宁 100.1 105.5 107.7 南 充 99.5 95.1 94.1 银 川 99.8 105.4 108.1 遵 义 99.6 99.3 99.7 乌鲁木齐 99.5 101.1 102.6 大 理 99.6 99.6 100.8
表3:2021年9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分类指数(一)
城市 90m2及以下 90-144m2 144m2以上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北 京 99.9 104.5 105.7 100.0 104.2 105.1 100.0 104.7 105.6 天 津 99.8 103.4 104.3 99.8 104.1 104.8 100.1 104.9 106.4 石 家 庄 100.9 105.1 105.3 100.2 101.3 102.2 100.7 103.0 104.0 太 原 99.1 97.7 98.4 99.2 97.6 97.6 99.7 98.3 98.4 呼和浩特 99.2 101.2 102.1 99.7 100.9 102.4 99.9 102.0 102.8 沈 阳 100.0 101.7 103.6 99.8 103.7 106.0 100.4 104.3 106.8 大 连 99.7 105.5 107.1 100.1 105.7 107.0 100.7 107.8 109.6 长 春 100.4 100.6 102.1 100.3 100.8 101.9 100.2 100.8 102.5 哈 尔 滨 99.1 98.5 99.4 99.8 99.4 99.3 99.3 99.6 100.1 上 海 100.0 103.2 104.7 100.0 103.7 105.2 100.4 104.6 105.9 南 京 100.1 104.4 105.8 100.2 104.7 105.9 100.1 106.0 107.2 杭 州 100.3 104.7 106.9 100.5 102.9 104.5 100.2 103.7 105.2 宁 波 99.9 104.3 105.7 100.1 103.8 105.8 100.0 104.0 105.3 合 肥 100.6 105.5 106.0 100.3 105.4 106.0 100.5 106.8 107.7 福 州 100.0 106.0 106.1 100.0 105.0 106.2 100.1 105.7 107.1 厦 门 100.2 104.9 106.7 100.2 104.9 106.1 100.5 106.0 107.6 南 昌 99.9 101.6 102.1 99.9 100.8 101.3 99.8 101.9 102.2 济 南 101.0 105.7 106.0 100.2 105.5 105.8 100.4 105.5 105.4 青 岛 100.3 104.9 106.0 99.8 104.6 106.1 100.5 105.7 107.9 郑 州 99.3 102.7 103.2 99.8 103.1 103.6 99.9 101.9 102.1 武 汉 100.1 106.4 107.7 100.0 106.0 107.4 100.4 105.6 107.8 长 沙 100.1 107.1 108.8 100.3 106.9 108.4 100.6 106.8 109.3 广 州 99.6 108.2 110.1 100.0 109.1 110.3 99.9 109.4 110.5 深 圳 100.4 103.5 105.4 100.1 103.9 105.0 100.1 104.0 105.4 南 宁 99.4 102.6 104.6 99.5 102.4 104.4 100.2 104.4 106.6 海 口 100.1 104.6 105.2 100.3 106.0 107.4 100.3 104.9 105.4 重 庆 99.4 107.8 110.1 100.4 108.6 110.6 99.7 107.8 108.4 成 都 99.9 103.5 106.2 99.7 104.0 105.7 99.9 102.8 105.8 贵 阳 99.9 103.3 103.7 99.8 103.8 104.3 99.5 103.7 104.2 昆 明 99.5 104.0 104.9 99.2 100.9 102.5 99.8 102.2 103.9 西 安 100.6 106.1 109.4 100.8 107.9 110.0 100.0 107.0 108.8 兰 州 99.5 104.5 106.6 99.7 105.4 106.3 99.8 103.9 105.1 西 宁 100.5 108.8 110.1 100.2 106.8 109.0 100.2 109.7 111.2 银 川 100.5 109.0 112.9 100.6 107.5 112.5 100.6 109.3 113.4 乌鲁木齐 100.0 104.0 105.2 99.8 104.0 104.9 100.4 104.9 106.6
表3:2021年9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分类指数(二)
城市 90m2及以下 90-144m2 144m2以上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唐 山 99.4 99.7 102.6 99.3 100.2 103.5 98.8 98.3 101.6 秦 * 岛 98.9 98.0 99.4 99.6 98.3 99.8 99.8 98.5 100.0 包 头 99.7 103.5 104.3 99.7 101.3 102.4 100.0 102.0 103.7 丹 东 100.0 104.3 105.7 100.2 103.7 105.5 100.0 104.0 105.2 锦 州 100.3 103.4 105.3 100.6 104.6 106.8 100.2 105.8 106.4 吉 林 99.7 101.6 103.0 99.9 101.9 104.2 99.7 101.5 103.3 牡 丹 江 99.1 98.0 98.7 99.4 99.0 99.0 99.1 98.8 99.5 无 锡 100.4 103.3 105.9 100.3 104.6 107.1 100.9 105.7 108.5 徐 州 99.7 102.7 106.4 99.6 105.7 108.9 100.3 105.1 108.8 扬 州 99.9 107.1 109.4 99.5 107.4 108.9 99.9 106.9 108.6 温 州 100.4 103.3 105.6 100.5 103.6 105.8 100.2 104.0 105.4 金 华 100.2 105.3 107.1 100.2 105.4 107.3 100.0 104.7 106.6 蚌 埠 99.7 101.4 102.5 99.9 103.3 104.9 99.8 101.8 103.1 安 庆 100.7 99.7 98.9 100.5 100.4 99.3 100.0 99.8 98.3 泉 州 100.1 106.5 108.4 100.0 106.1 108.1 100.6 105.7 107.5 九 江 100.0 103.6 104.6 99.9 102.8 104.0 99.6 104.0 105.0 赣 州 100.4 106.2 106.6 99.9 103.4 104.4 100.0 102.1 103.9 烟 台 99.7 103.2 104.8 99.8 102.9 104.5 99.6 102.2 104.2 济 宁 100.4 108.9 110.4 100.5 108.3 110.9 100.0 108.5 110.4 洛 阳 100.1 102.2 103.2 100.3 104.2 105.0 100.3 102.3 103.4 平 顶 山 100.4 102.4 103.9 100.2 103.0 103.9 100.1 101.6 102.6 宜 昌 99.5 104.6 104.8 99.8 104.3 105.1 99.6 103.5 103.8 襄 阳 100.0 103.9 105.1 99.9 104.3 105.2 99.9 103.3 105.5 岳 阳 99.4 96.3 98.2 99.6 97.7 98.7 99.5 98.3 99.6 常 德 99.7 98.5 98.3 99.1 97.2 97.1 100.2 98.3 98.4 韶 关 99.3 104.0 103.7 99.6 102.3 102.5 99.2 102.7 102.7 湛 江 98.8 102.6 102.7 99.0 102.3 102.7 99.1 103.0 103.9 惠 州 99.6 101.9 105.3 99.8 101.6 105.0 99.1 102.6 104.6 桂 林 99.4 102.2 102.0 99.4 100.8 100.8 99.6 100.3 101.0 北 海 99.3 98.4 97.7 100.0 98.4 97.2 100.1 99.4 98.8 三 亚 100.4 106.2 108.1 100.0 104.8 106.0 100.0 104.0 104.7 泸 州 98.5 96.4 97.2 98.9 98.1 99.0 99.9 98.3 98.9 南 充 99.3 97.4 97.2 100.2 99.4 99.6 99.8 99.2 100.1 遵 义 99.9 101.4 101.6 99.7 101.4 101.5 99.9 103.6 102.0 大 理 99.7 99.5 99.8 99.3 98.1 98.5 99.9 95.8 96.8
表4:2021年9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类指数(一)
城市 90m2及以下 90-144m2 144m2以上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北 京 99.6 109.6 111.2 99.9 109.9 111.3 100.0 109.8 112.2 天 津 100.3 102.0 101.1 100.9 101.3 100.3 100.7 101.9 100.0 石 家 庄 99.6 98.2 98.1 99.7 97.9 97.3 99.8 97.9 97.6 太 原 99.7 98.4 97.4 99.3 98.3 97.6 99.5 95.7 95.3 呼和浩特 99.6 98.4 98.8 99.3 98.7 99.3 99.3 97.5 98.5 沈 阳 100.0 104.4 106.2 99.9 104.2 105.8 99.7 103.4 106.1 大 连 100.1 106.2 107.5 100.3 104.3 106.8 100.6 105.7 107.7 长 春 100.0 98.4 99.0 100.2 98.9 98.8 99.9 99.0 99.5 哈 尔 滨 99.2 100.0 98.1 99.3 99.3 98.5 99.9 98.1 97.8 上 海 99.2 108.1 109.8 99.6 107.9 110.0 99.7 108.0 110.2 南 京 100.1 106.5 107.0 100.0 105.3 106.8 100.8 107.2 109.5 杭 州 99.5 106.7 108.6 100.0 106.5 108.9 99.4 106.3 109.1 宁 波 99.7 105.6 108.3 99.8 106.2 108.5 99.9 106.1 108.6 合 肥 100.0 105.1 106.0 99.6 104.9 105.6 99.7 104.6 105.8 福 州 99.8 106.1 105.9 100.0 104.8 105.2 99.6 103.7 105.1 厦 门 99.6 103.8 104.6 100.0 104.5 105.2 99.7 103.6 104.3 南 昌 99.9 100.3 99.8 99.9 101.4 100.9 99.8 100.5 100.3 济 南 99.9 101.0 100.7 99.6 101.2 100.7 99.7 100.8 100.4 青 岛 99.8 101.7 101.2 100.0 100.3 101.0 99.8 102.1 101.8 郑 州 99.9 101.7 101.1 99.7 102.2 101.1 99.4 102.4 100.8 武 汉 99.8 102.3 102.6 99.8 103.4 104.3 99.2 102.4 103.6 长 沙 100.2 106.2 106.4 100.0 106.4 106.4 100.5 106.0 106.7 广 州 99.8 109.1 111.8 99.5 110.0 112.4 99.4 110.3 112.7 深 圳 99.4 103.4 107.7 99.4 103.6 107.1 99.8 104.2 106.5 南 宁 99.8 101.2 101.8 99.6 99.7 100.5 100.3 101.4 101.9 海 口 100.8 107.0 107.8 100.4 108.4 109.3 100.4 108.5 108.2 重 庆 100.4 105.5 105.5 100.1 104.7 105.5 100.1 103.6 105.2 成 都 99.9 103.6 106.6 100.3 106.9 109.1 100.1 105.4 108.0 贵 阳 99.0 98.3 97.1 99.8 98.7 98.0 99.4 99.6 98.9 昆 明 99.4 101.0 101.5 99.9 102.1 102.8 98.9 100.4 100.8 西 安 100.1 107.7 108.5 100.1 106.4 108.1 100.6 106.3 108.6 兰 州 99.8 104.3 105.6 99.4 102.9 103.5 99.9 101.7 102.0 西 宁 100.0 107.7 109.1 100.2 104.0 106.7 100.3 105.8 107.8 银 川 100.0 105.0 107.5 99.8 105.2 108.1 99.9 106.8 109.2 乌鲁木齐 99.5 101.3 103.1 99.7 100.9 102.4 99.0 100.8 102.1
表4:2021年9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分类指数(二)
城市 90m2及以下 90-144m2 144m2以上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环比 同比 定基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上月=100 上年同月=100 2020年=100 唐 山 99.2 99.9 102.1 99.8 99.5 102.0 99.2 99.4 101.4 秦 * 岛 100.0 97.5 99.4 99.4 98.8 100.2 99.5 98.3 99.1 包 头 100.0 102.9 103.5 99.5 100.0 101.5 99.8 101.3 100.9 丹 东 100.4 103.6 104.9 99.6 102.7 103.5 100.1 102.5 103.5 锦 州 99.6 98.7 98.9 99.7 98.3 98.6 99.5 98.3 99.1 吉 林 99.7 99.8 99.4 99.6 98.8 98.3 99.7 99.0 98.4 牡 丹 江 99.1 95.3 91.9 99.2 95.4 92.3 99.5 97.2 94.0 无 锡 100.3 104.9 108.1 100.1 104.8 108.2 99.5 105.2 107.7 徐 州 99.6 105.8 108.3 99.9 106.9 109.7 99.6 106.8 108.2 扬 州 100.1 105.8 106.9 99.4 106.4 107.3 99.6 106.0 107.0 温 州 99.8 105.0 106.8 99.7 104.5 106.9 99.3 104.7 106.8 金 华 99.9 105.5 107.7 99.7 105.5 107.1 99.5 105.7 106.6 蚌 埠 99.6 104.0 104.8 99.9 104.3 105.2 99.9 104.6 105.6 安 庆 99.5 96.3 96.3 99.7 97.4 97.0 99.8 95.7 95.7 泉 州 100.1 106.3 107.9 99.7 107.6 108.4 99.9 106.4 108.0 九 江 100.0 102.4 103.2 100.0 104.0 103.8 99.3 101.1 101.7 赣 州 100.3 100.3 100.9 100.0 100.4 101.7 100.2 99.8 100.3 烟 台 99.7 103.4 103.2 100.0 104.1 103.9 99.9 103.3 102.6 济 宁 100.0 102.9 104.3 100.4 104.9 106.6 100.2 104.2 105.9 洛 阳 100.2 102.7 103.5 100.0 103.8 105.1 100.3 102.7 103.8 平 顶 山 99.9 101.1 102.2 99.6 101.3 102.5 99.9 101.5 102.5 宜 昌 100.0 99.0 99.4 99.7 98.5 98.6 99.7 96.2 96.8 襄 阳 100.0 99.4 99.6 100.0 100.5 100.2 100.1 99.7 99.2 岳 阳 99.9 97.7 98.2 99.8 98.2 99.1 99.2 95.8 96.1 常 德 99.9 99.7 99.8 99.6 98.7 97.9 100.5 99.1 98.4 韶 关 99.9 101.3 102.0 99.9 101.9 101.6 99.8 100.7 101.1 湛 江 99.7 101.3 101.1 99.6 100.9 100.9 99.6 100.3 99.9 惠 州 99.6 102.6 103.7 99.7 102.4 103.4 99.9 102.2 104.8 桂 林 100.0 99.7 100.3 99.4 101.3 101.7 99.6 100.9 102.4 北 海 100.0 98.9 98.3 99.5 97.6 96.9 99.8 100.1 98.3 三 亚 100.1 107.0 105.9 100.2 105.9 106.2 100.3 104.4 104.7 泸 州 99.6 101.1 100.7 100.4 101.9 101.0 100.4 100.7 100.9 南 充 99.4 95.5 94.3 99.6 94.9 94.0 99.3 95.2 94.5 遵 义 99.5 100.3 100.3 99.8 99.1 99.6 99.5 99.1 99.3 大 理 99.5 100.1 100.9 99.4 99.8 101.0 100.0 98.9 100.4
附注:
1.调查范围:各城市的市辖区,不包括县。
2.调查方法: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调查为全面调查,基础数据直接采用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网签数据;二手住宅销售价格调查为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基础数据来源于房地产经纪机构上报、相关部门提供和调查员实地采价。
3.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详见《房地产价格统计报表制度》。
4.如当月无成交,则视为价格总体水平无变动。
9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稳中有降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绳国庆解读2021年9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 2021年9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呈略降态势,同比涨幅持续回落。 一、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持平或下降 据测算,9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3%转为持平。其中,北京环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持平;广州下降0.1%,与上月相同;上海和深圳均上涨0.2%,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2和0.8个百分点。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4%。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环比分别由上月上涨0.4%、0.2%和0.5%转为下降0.2%、0.6%和0.4%;深圳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持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1%。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二、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持续回落 据测算,9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3%和7.7%,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4和1.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1%和3.0%,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3和0.2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3%和1.4%,涨幅比上月均回落0.5个百分点。 注释: 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统计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个城市;二线城市指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31个城市;三线城市指唐山、秦*岛、包头、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无锡、徐州、扬州、温州、金华、蚌埠、安庆、泉州、九江、赣州、烟台、济宁、洛阳、平顶山、宜昌、襄阳、岳阳、常德、韶关、湛江、惠州、桂林、北海、三亚、泸州、南充、遵义、大理等35个城市。
今年前三季度,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保持稳步恢复,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09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按2020年三季度、2021年三季度两年同比速度的几何平均值测算,下同);环比增长0.2%。其中,*产业增加值为23028亿元,同比增长7.1%,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3786亿元,同比增长3.6%,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4150亿元,同比增长5.4%,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9%、39.1%和53.0%。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4、0.9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我国GDP为8231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其中,*产业增加值为51430亿元,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20940亿元,同比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50761亿元,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4.9%。 二、生产形势总体良好,恢复基础进一步夯实 夏粮、早稻实现双增产,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5%;其中畜牧业拉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61.5%。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2%。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6%、5.9%和5.7%,带动服务业继续回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较快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17.1%,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0%、13.5%、15.3%、19.4%和19.3%,合计拉动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7%。 三、消费“压舱石”作用显著,投资和净出口支撑有力 消费保持平稳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受国内疫情汛情等因素影响,居民出行、娱乐等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但消费持续恢复态势没有改变,仍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8%,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8.8%,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5.1%,两年平均实际增长3.7%。 投资需求基本稳定,助力经济平稳运行。受去年同期基数影响,加之房地产金融和土地等调控政策效应显现,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5.6%,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6%,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3.8%。 净出口需求快速增长,是经济的有力支撑。虽然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展现了较强韧性。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9.5%,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1.7%,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顺差2.8万亿元,顺差同比扩大;据外汇管理局统计,1—8月份,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逆差3991.9亿元,逆差同比明显收窄。 四、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活跃 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新兴产业发展向好。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1%和16.2%,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3和4.4个百分点。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营业收入保持正增长,1—8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0%和22.6%;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5.4%和15.0%,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两年平均增速4.7和4.3个百分点。网络零售保持恢复性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2%,两年平均增长15.3%,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个百分点。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110/19/t20211019_37005032.shtml)
前三季度,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毫不松懈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夏粮早稻实现双增产,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有望再获好收成;生猪产能加快释放,畜牧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 一、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生产将再获好收成 夏粮早稻合计增产73.8亿斤。2021年全国夏粮早稻产量合计3477亿斤,比2020年增长2.2%。其中,夏粮得益于单产和播种面积双提高,产量增长2.1%;早稻因单产恢复性增长,产量增长2.7%。 秋粮生产形势总体较好。从播种面积看,今年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加上种植效益提升等因素带动,农户种粮意愿增强,秋粮播种面积呈扩大态势。从单产看,今年农业气候条件总体有利秋粮作物生长,虽然河南、山西等地遭受持续强降雨,局部灾情偏重发生,粮食生产受到不利影响,但从全国来看总体灾情与往年相比要轻。同时今年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较多有利于秋粮单产提高。目前各地克服各种困难秋粮正陆续收割,预计将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有望获得好收成。 二、生猪产能加快释放,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642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76万吨,增长22.4%。猪肉产量大幅增长,牛羊禽肉产量稳定增长,禽蛋产量有所下降,牛奶产量较快增长。 生猪产能加快释放,生猪出栏同比大幅增长。前三季度,生猪出栏4919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5.9%,增速比上半年进一步加快1.5个百分点;猪肉产量3917万吨,增长38.0%。三季度末,生猪存栏43764万头,同比增长18.2%,比二季度末略降0.3%;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459万头,同比增长16.7%,比二季度末下降2.3%。 牛羊禽肉、牛奶产量增加,禽蛋产量略有减少。前三季度,全国牛肉产量46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7万吨,增长3.9%;羊肉产量341万吨,增加17万吨,增长5.3%;禽肉产量1702万吨,增加63万吨,增长3.8%;禽蛋产量2434万吨,减少59万吨,下降2.4%;牛奶产量2514万吨,增加186万吨,增长8.0%。 三、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农产品生产者价格由涨转降 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8.0%,由一季度上涨7.8%,二季度上涨0.1%转为下降。其中,农业产品价格上涨6.5%,涨幅比二季度回落4.8个百分点;林业产品价格上涨6.6%,涨幅扩大1.9个百分点;渔业产品价格上涨10.2%,涨幅回落7.1个百分点;受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影响,饲养动物及其产品价格下降29.0%,降幅扩大13.4个百分点。 分品种看,三季度,谷物生产者价格同比上涨9.8%,涨幅比二季度回落10.2个百分点,其中玉米价格上涨21.0%,涨幅回落11.8个百分点;蔬菜价格下降1.8%;水果价格上涨4.8%;生猪价格下降55.5%,降幅比二季度扩大22.1个百分点。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110/19/t20211019_37005033.shtml)
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产能利用率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出口带动作用增强,企业利润增长较快,新动能支撑作用较强。 一、工业生产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产能利用率水平较高 工业生产继续恢复。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6.4%(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增速与疫情前水平相当。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4.7%、12.0%,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0%、6.3%;制造业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为7.0%,对工业生产恢复形成有力支撑。分行业看,1—9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达95.1%,超半数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产品看,612种工业主要产品中,有494种产品产量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0.7%。 产能利用率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前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6%,较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为近年来同期较高水平。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5.9%、77.9%、74.8%,较去年同期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分行业看,化纤、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达80%以上。 二、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稳健,消费品制造业延续恢复态势 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引领作用显著。1—9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2%、20.1%,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板块,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上工业4.4、8.3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44.9%、25.2%;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0.3%、12.8%,均高于疫情前同期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从行业看,电气机械、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电子行业、专用设备快速增长,1—9月份增速分别为21.4%、21.2%、17.1%、16.8%、15.5%,两年平均增速均在10%左右。从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同比大幅增长172.5%,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智能手表等体现新动能的产品同比增速均在50%以上,集成电路、微机设备等重要电子产品分别增长43.1%、30.7%。 消费品行业延续恢复态势。1—9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两年平均增速为4.5%,基本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其中,文教体育用品、家具行业分别增长18.3%、16.8%,恢复态势明显;印刷、化纤、酒饮料精制茶行业均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速。医药制造业增势强劲,同比增长29.2%,两年平均增速为15.4%。 三、工业出口增速加快,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加快。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9.4%,连续两个月增速加快,两年平均增速为7.6%。十大主要出口行业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其中,受新冠疫苗和防疫用品需求旺盛带动,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70.2%,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高速增长势头;受海外市场高需求持续拉动,汽车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8.0%,其中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业出口大幅增长8.1倍;因金属集装箱需求增加,金属制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5.5%;化工、电气机械、通用设备行业分别增长32.7%、24.4%、22.6%,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专用设备、文教体育用品、电子行业均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长。 四、企业利润较快增长,亏损面持续缩小 利润保持较快增长态势。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9.5%,比2019年同期增长42.9%,两年平均增长19.5%。其中,采矿业、原材料制造业利润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51倍、1.29倍,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4.7%、35.3%;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51.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面持续缩小。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0.8%,同比环比均缩小0.6个百分点。单位费用继续下降,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29元,同比减少0.31元,延续了年初以来持续同比下降的趋势,助推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 五、企业资金状况好转,帮扶政策继续发力 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有所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回款压力减轻,资金周转速度同比加快。8月末,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51.6天、17.6天,同比分别减少4.4天、1.8天。资产负债率继续保持下降趋势,8月末,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贷款难问题有所缓解,帮扶政策继续发力。据问卷调查,三季度,反映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政策效果明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较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有贷款需求的小微工业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为39.4%,比二季度提高2.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1.0个百分点。财税政策普及面扩大,三季度,享受税收优惠或财政支持的小微企业比例均比前两个季度提高。 总体看,工业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新动能增长韧性增强,但受主动调控、原材料价格高位上涨、芯片持续短缺以及基数较高等因素叠加影响,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工业经济面临不少困难。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采取有效措施保供稳价,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水平,激发新动能增长活力,保障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运行。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110/19/t20211019_37005034.shtml)
前三季度,我国能源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六保”工作部署,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同时,能源消费增速回落,消费结构继续优化,能耗强度降幅有所扩大。 一、能源生产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生产均实现增长。 原煤生产稳定恢复。前三季度,生产原煤29.3亿吨,同比增长3.7%,上年同期为下降0.1%;比2019年同期增长3.6%,两年平均增长1.8%(指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方法计算的增速)。 原油生产稳定增长。前三季度,生产原油14984万吨,同比增长2.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4.3%,两年平均增长2.1%。 天然气生产较快增长。前三季度,生产天然气151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20.0%,两年平均增长9.6%。 电力生产加快增长。前三季度,发电607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9.8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11.6%,两年平均增长5.7%。火电持续发力,清洁能源发电保持增长。前三季度,火电同比增长11.9%,上年同期为下降0.3%;水电下降0.9%,上年同期为增长0.9%;核电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5.9个百分点;风电增长28.4%,比上年同期加快18.4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10.2%,比上年同期加快3.0个百分点。 二、煤炭、原油进口下降,天然气进口快速增长 根据海关总署快报数据,前三季度进口煤炭2.3亿吨,同比下降3.6%,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0.8个百分点;进口原油3.9亿吨,下降6.8%,上年同期为增长12.7%;进口天然气8985万吨,增长22.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8.5个百分点。 三、能源消费增速回落,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前三季度,受能耗双控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政策、同期基数抬升等因素影响,能源消费增速延续回落态势。初步核算,前三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7.3%,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7.3、3.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1%。占全社会能源消费六成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6.0%,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8.5、4.1个百分点。其中,电力、钢铁、化工、石化、建材、有色等六个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增长5.9%,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8.1、3.9个百分点;其他行业增长6.6%,分别回落10.2、5.2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 四、能耗强度降幅扩大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2%,扩大0.2个百分点。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副司长)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110/19/t20211019_370050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