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秉信解读粮食生产情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119亿斤),增长0.9%,创历史*高水平。 一、粮食播种面积稳中略降 2019年,各地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同时,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调减低质低效作物种植,扩大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种植规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全国粮、经、饲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统计,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1462万亩,下降0.8%。 (一)谷物和薯类播种面积减少。2019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68亿亩,较上年减少2736万亩,下降1.8%。其中,稻谷4.45亿亩,比上年减少744万亩,下降1.6%,主要是南方地区“双季稻改单季稻”,进一步缩减了品质较差、单产较低的早稻和晚稻播种面积,有效增加了品质更好、单产更高的中稻面积。小麦3.56亿亩,比上年减少809万亩,下降2.2%,主要是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等低产地块逐渐退出小麦生产等结构性调整因素所致。玉米6.19亿亩,比上年减少1269万亩,下降2.0%,主要是东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减少玉米种植,改种大豆。2019年全国薯类播种面积1.07亿亩,比上年减少58万亩,下降0.5%。 (二)豆类播种面积增加, 其中大豆大幅增加。2019年,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66亿亩,比上年增加1332万亩,增长8.7%。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40亿亩,比上年增加1382万亩,增长10.9%。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一区”大豆面积增加量占全国增加量的9成以上,尤其是黑龙江省大豆面积增加1068万亩,占全国增加量的77.3%。 二、粮食单产水平提高 (一)谷物、豆类、薯类三大类粮食单产水平均有所提高。2019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6.6公斤,增长1.8%。其中,谷物单产418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0.1公斤,增长2.5%;豆类单产128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7公斤,增长2.1%;薯类单产26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1公斤,增长1.2%。 (二)主要粮食品种单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稻谷单产47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2公斤,增长0.5%;小麦单产375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4.3公斤,增长3.9%;玉米单产42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4.1公斤,增长3.5%;大豆单产129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7公斤,增长2.2%。 三、2019年粮食生产特点 (一)分季节看,夏粮和秋粮增产,早稻减产。2019年,全国夏粮产量2832亿斤,比上年增加56亿斤,增长2.0%;秋粮产量9919亿斤,比上年增加110亿斤, 增长1.1%;早稻产量525亿斤,比上年减少46亿斤,下降8.1%。 (二)分品种看,除稻谷有所减少外,其他主要作物产量均有所增加。2019年,全国谷物产量12274亿斤,比上年增加73亿斤,增长0.6%。其中,稻谷4192亿斤,较上年减少50亿斤,下降1.2%;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2672亿斤和5215亿斤,较上年分别增加43亿斤和72亿斤,增长1.6%和1.4%。豆类产量426亿斤,比上年增加42亿斤,增长11.0%。其中,大豆产量362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13.3%。薯类产量577亿斤,比上年增加3.6亿斤,增长0.6%。 (三)分地区看,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粮食增产较多。2019年全国有17个省(区、市)粮食增产,14个省(区、市)粮食减产。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共计增加116亿斤,占全国粮食增加量的97.2%。增产较多的省(区)有吉林、辽宁、内蒙古,粮食产量分别增加49亿斤、48亿斤和20亿斤。其中吉林、辽宁去年因灾减产较多,今年恢复性增产。 四、农业气候条件整体有利,粮食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农业气候对粮食生产总体有利。夏粮作物生长期间,小麦主产区光、温、水等条件匹配较好,麦田墒情适宜,有利于夏粮作物生长。秋收粮食作物自播种以来,全国大部农区热量适宜,降水充沛,光照正常,有利于秋收粮食作物形成丰产群体。整体来看,今年气候条件较为适宜,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占全年粮食产量96%的夏粮和秋粮单产均较上年有所提高。2019年全国夏粮单产35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1.7公斤/亩;秋粮单产38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5.6公斤/亩。 (二)抗灾救灾措施得力,农业灾情影响有限。从全国看,大部分地区没有出现大范围灾情。据应急管理部反映,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前三季度全国灾情相对偏轻。尤其是东北地区西部等传统旱区降雨充沛,旱情是近几年来*轻的一年。尽管以“利奇马”为代表的几次台风给局部地区造成影响,但也给旱情较重的地区带来了降水。7月下旬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旱情持续发展,出现较为严重的伏秋连旱,给局部地区双季晚稻等秋粮作物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开展抗灾救灾,加之10月份湖北、湖南等地出现有效降水,旱情对全国秋粮生产影响较有限。 (三)粮食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19年,各地大力发展紧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粮食生产品质提升,结构优化。一是农业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油菜籽、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往年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结构中,低质低效的早稻面积持续调减,优质高效单季稻面积持续增加。二是农业区域布局持续优化。江淮赤霉病高发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和西南条锈病菌源区通过休耕和轮作等措施调减冬小麦播种面积;非优势区的稻谷、玉米播种面积进一步调减,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三是粮食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提高,优质稻谷面积扩大,大豆面积大幅增加,大豆振兴计划实现良好开局。 2019年,全国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有利于巩固农业农村良好发展形势,有利于充分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稳定市场,稳定经济,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权和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9年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国家统计局关于修订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公告》,局核算司负责人就此接受了《中国信息报》专访。 记者:四经普后为什么要对2018年全国GDP数据进行修订?主要依据有哪些? 核算司负责人:根据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我国年度GDP要进行两次核算。*次为GDP初步核算。受资料来源限制,初步核算主要采用进度统计调查资料和部门行政记录进行核算。第二次为GDP*终核实。主要依据年度统计资料、财政决算资料和部门行政记录等,对初步核算结果进行修订。在经济普查年份,要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对当年GDP初步核算数进行修订。 2018年是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涵盖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全国经济普查为GDP核算提供了范围全面、内容丰富、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为此,国家统计局依据经济普查数据和相关部门资料,按照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对2018年GDP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 记者:2018年全国GDP数据修订后,GDP总量、结构等方面会有什么变化? 核算司负责人:2018年GDP初步核算数修订,主要是针对经济普查后基础资料的变化,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进行的。修订后的2018年GDP为919281亿元,与2018年初步核算数900309亿元相比,总量和幅度分别增加18972亿元和2.1%。与前三次经济普查年度16.8%、4.4%、3.4%的GDP增幅相比,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度GDP修订幅度*小。 2018年GDP数据修订后,三次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0%,比初步核算数降低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7%,比初步核算数降低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3%,比初步核算数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 记者:四经普后全国GDP数据修订对2019年全国GDP增速有何影响? 核算司负责人:根据我国现行GDP核算方法规定,GDP初步核算主要采用相关指标速度推算法核算,也就是说在初步核算2019年GDP时,将以2018年GDP修订数为基数,利用不同行业相关指标增速核算。因此,尽管2018年GDP修订数在总量方面有所增加,但对2019年GDP增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从过去三次经济普查的情况来看,数据修订对随后年份的GDP增速都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记者:2018年全国GDP数据修订后,是否要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核算司负责人:按照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国际通行做法,当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核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时,需要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四经普后,国家统计局将根据2018年GDP修订结果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此外,由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采用了2017年制定的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在对GDP历史数据修订时,还要对有关行业数据进行修订。由于工作量大,GDP历史数据修订工作目前尚未完成。待GDP历史数据修订完成后,将以适当方式对外公布。 记者:据报道,国家统计局将以四经普为契机推进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目前该项改革进展如何? 核算司负责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重大统计改革任务和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以来,国家统计局认真学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完善统计核算制度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积*认真开展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建立统一核算改革工作机制,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制定印发《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实施方案》,积*组织开展试点试算。目前,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进展顺利,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从2020年初开始,国家统计局将正式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统一核算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衔接。 记者:四经普后,2018年全国GDP数据进行了修订,是否会同时对地区GDP数据进行修订?相关修订结果何时发布? 核算司负责人:这次普查后,我们既要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修订,也要对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修订。目前,我们正在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地区)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和历史数据进行系统修订。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修订数,国家统计局将授权各地区统计局在公布2019年本地区生产总值时一并公布。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数据修订结果,将在2020年各种统计出版物上陆续对外公布。
(2019年11月20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从刚刚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相关情况看,此次经济普查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谢谢。 鲜祖德: 谢谢您的提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为掌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支撑,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于普查,国际上有一句话“是和平时期的*大社会动员”。这次普查我们动员了160多万普查人员,普查对象涵盖了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普查对象1亿多。并采取了“地毯式”的清查方式,工作量很大、难度很大。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各部门分工协作,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分级负责,普查机构认真实施。经过两年努力,完成了普查任务,达到了查实数据、摸清家底的目的。这次普查充分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普查过程公开透明,全流程实施数据质量管理,及时查处普查中的违纪违法案件,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普查结果真实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全面摸清了我国经济家底。普查条例规定,经济普查的对象覆盖从事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经过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效益,进一步查实了各类单位的数量、从业人员、资产负债、营业收入等基本情况。 第二,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经济普查数据反映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比如从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资产、营业收入等多方面看,第三产业占比均占有很大优势,作为国民经济*大产业实至名归。这次普查的数据显示,第三产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占第二、三产业总数的比重达到80.3%,法人单位资产总计达到81%,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比达到55%。再比如,工业结构也在改善,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有所表现。这次普查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的数量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达到9.5%。 第三,准确反映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大量增加的新成效。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2178.9万个,比2013年末增加了1093.2万个,年均增长14.9%。产业活动单位2455万个,增加了1151.5万个,增长了88.3%,年均增长13.5%。 第四,全面反映了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新动能培育壮大的新进展。创新驱动发展在于深入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上称为“三新”。这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企业法人有6.6万个,比2013年增长了37.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7.7%。全国有11.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了新产品开发,比2013年增长了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R&D经费支出比2013年增长55.7%,申请专利数量增长70.7%。 第五,为制定重大发展目标和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我国正处在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对经济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摸清了经济总量、结构、效益等关键指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的重大改革任务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也将为总结“十三五”成就,谋划“十四五”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由于经济普查数据比常规数据更为详实,按照国际惯例和实际情况,我们也将会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修订。同时,这次经济普查取得了大量数据和积累了经验,为统计工作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数据库的建设也将提供新的基础数据。我们还将向社会公开进行课题招标,对数据开展深入分析和挖掘,做好各项数据服务。同时,也为即将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脱贫攻坚普查提供经验。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这次普查较前三次有哪些创新点?作为一次大国“体检”,这次普查发现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谢谢。 鲜祖德: 您提了两个问题,*个问题请曾玉平同志回答,第二个问题请毛盛勇同志回答。 曾玉平: 谢谢您的问题。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举世瞩目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在数据采集、数据上报以及数据汇总方式等方面,都有创新。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对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采取了全面调查的方式,对个体工商户是抽样调查方式。与前几次普查比,*次经济普查,我们对个体户进行抽样调查,第二次是全面清查,这次同样采取抽样调查。 在普查资料收集和填报上,*次、第二次经济普查采取了纸介质方式,第三次采用电子终端上报,这次我们同样采用规上企业利用互联网填报并直接报送国家数据中心,全面推广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和电子地图,实现了数据采集、报送、处理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这一次进一步扩大了联网直报范围,全面应用了行业代码自动识别赋码技术,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如果说有哪些创新,有几个方面:一是全面应用了“五证合一”的改革成果,减轻了调查对象的负担,减少了普查成本。二是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有34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参与普查工作,我们充分运用这些部门的行政资料,比如在基层我们充分运用了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资料进行普查对象的清查工作。三是扩大联网直报范围,使用手持移动终端采集数据,首次应用行业代码自动识别赋码技术,推进了大数据与普查的融合,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 当然,在这次普查工作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一是普查对象的配合问题。一些普查对象存在思想顾虑,不配合甚至不太愿意接受调查,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二是数据质量。一些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没有健全的财务报表、统计台账资料。三是普查人员的选调问题。普查的专业性很强、要求很高,在选聘普查人员方面,个别地方也还存在问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共同努力下,这次普查取得了圆满成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动用各种方式加强对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宣传,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多措并举提高数据质量。*后,实行依法普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经济普查条例》进行普查工作。谢谢。 毛盛勇: 你刚才关心的问题,实际上曾玉平先生已经做了回答。这次普查质量比较高,是一次比较成功的经济“体检”。通过这次普查,我们创新了普查方法,积累了很多经验,当然也发现了一些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刚刚提到的,怎么进一步多措并举减轻被调查对象的负担,怎么进一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被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怎么进一步更好地使用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普查工作更好地融合起来等,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索。 我来回答一下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通过普查发现了什么问题。从今天开始,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我们将陆续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发布。今天发布的数据,只是一部分,后面还会陆续发布。 总的来看,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有几个特点:一是经济规模明显扩大。和上次经济普查相比,各方面规模有大幅度提高。我们从法人单位数、产业活动单位数,可以看出规模是大幅度的扩张。二是结构不断优化。包括第三产业的企业数占比、从业人员占比、资产占比,比五年前都有大幅度提高。三是质量持续提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企业数占比,都跟五年前有明显提高。包括新动能的成长,可圈可点的地方都非常多。 同时,也发现一些短板。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们的供给还有一些短板。在社会领域,如养老、医疗、教育等,这些需求在不断增长和升级,我们的供给还要进一步跟进。再比如,在产业技术进步、研发投入等方面,尽管和五年前比有明显的增长,但是水平、比例还需要进一步加大。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和五年前比有提高,但是还要进一步提高。跟产业升级、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相比,还需要增加投入、加大创新,推进供给水平提高,进一步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谢谢。 中新社记者: 四经普之后,统计部门获得了更加全面的统计数据,是否需要对2018年以及历史的GDP统计数据进行修订?另外,媒体也多次报道了统计局将以四经普为契机来推动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请问目前相关工作进展如何? 鲜祖德: 这个问题请李晓超同志回答。 李晓超: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首先要说的是,我们将依规对2018年GDP及其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大家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是要坚持两个原则。*个原则是核算方法。联合国对GDP核算有明确的文本规定,我国按照联合国文本的原则和标准,制定我国GDP核算的方法。第二个原则是数据来源。因为核算GDP需要大量数据,只有数据全面、充分,才能按照核算方法核算出GDP。这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国际上各国共同坚持的两个原则。如果说以上两个方面发生变化,我们就要对GDP进行修订。比如说,过去几年我们曾经对研发支出纳入GDP的核算方法变化,开展过GDP历史数据修订。如果说数据来源发生了变化,我们也要对GDP进行修订。国际上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美国每次经济普查以后都要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根据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我国的年度GDP要进行两次核算。*次是初步核算,每年年初都要公布上一年的GDP。第二次是对GDP的*终核实,主要是根据年度数据资料、财政决算资料和部门行政记录等,每年年底都要对上一年初步核算数进行修订。当遇到经济普查年份时,还要根据经济普查提供的更为全面和详实的数据对当年GDP初步核算数进行修订。 按照目前的工作安排,我们近日将公布2018年GDP数据的修订结果。2018年是经济普查年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涵盖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目前,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已圆满完成,并为GDP核算提供了范围全面、内容丰富的基础数据。国家统计局将依据经济普查数据和相关部门资料按照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对2018年GDP初步核算数进行修订。 关于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的工作,这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中央交办国家统计局的一项重大统计改革任务。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也就是把过去GDP分级核算改为全国统一核算。过去每级核算每级的,即全国的GDP由国家统计局核算,各地区GDP数据由各地区统计局核算。改革后省级地区GDP都要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这项工作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随后中央深改组第36次会议审议通过《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国家统计局按照中央的要求进行了认真充分准备,由于这项工作任务量比较大,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为把这项工作做好,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因为这项工作技术性很强,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在技术上给我们做好充分的保障和支持。二是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凡是要改革就要有改革方案,根据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改革方案精神,我们制定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实施方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我们在制定《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实施方案》时,遵循了联合国推荐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文本的原则和标准。三是进行了积*试点和试算。去年我们在部分地区根据实施方案开展了统一核算改革试点。今年又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层面开展了统一核算的季度试算,今年以来各地公布的GDP数据还是由各地核算出来的,但是我们同时按照统一核算的要求,对各地的数据按照统一核算制度进行了试算。应该说,通过试点试算,我们完善了统一核算实施方案、改进了统一核算方法、优化了统一核算组织模式,为全面实施统一核算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看,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即将在明年初正式实施。也就是说,明年大家所看到的全国GDP和各地区GDP是我们统一核算出来的结果。我就向大家介绍这些,谢谢。 南华早报记者: 想跟进一下GDP修订的问题。请问,这次GDP的修订幅度相比上一次,有什么变化?修订的结果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今明两年能够以比之前预期更低的增速完成2020年GDP翻番的目标? 李晓超: GDP修订数据会于近日公布。对GDP进行修订,如何修订,修订多少,何时修订,不是取决于其它因素,而是我刚才讲的,我们主要还是考虑两个原则。*个原则,修订不修订看核算方法是否变了,如果变了,那GDP就需要修订。第二个原则,看数据来源有没有变。如果这两个原则变了,就要修订。当然,这些修订也不是想什么时候修订就什么时候修订的,而是按照规定进行修订。四经普数据出来之后,原来就有相关制度安排,要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为帮助大家理解清楚这个问题,我对GDP修订方法稍微再作些介绍。核算方法实际上就是核算规则,面对这么多丰富的资料,怎么核算GDP是有理论基础和规则的,不是简单的加起来,是将各个领域的基础数据按照规则核算GDP。核算GDP通常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但各个国家也不一样,通常发达国家以支出法为主,我国以生产法为主。当然,这些方法也是随着人们认识不断深化、形势不断变化在进行调整的。比如,研发支出是不是纳入GDP,过去我们没有这样的概念,现在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随着人们认知的更新,国际上统一认为研发支出应该纳入GDP。我们前几年已经按照这个变化,将研发支出纳入我国GDP范围。 另外,再说下基础数据来源。这次普查后的基础数据和年度常规统计数据比,大大丰富了。数据来源的变化为我们按照核算方法修订GDP提供了基础,所以我们对GDP数据进行了相应修订。我想强调的是,核算GDP不是看其它因素,而是要坚持核算方法和数据来源是否发生变化的原则。如果变化了就修订,没有变化就不修订,我们不会受其它因素影响而修订GDP。谢谢。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 有两个问题。*个问题,这次普查个体户和法人单位数量都大幅度增加了,这背后有什么原因?第二个问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下降幅度比较大,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鲜祖德: 这个问题请盛勇同志回答。 毛盛勇: 谢谢您的提问。*近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环境更好,为企业的创立创新营造了更多便利和更好环境。*近五年来,不管是企业法人单位数、产业活动单位数还是个体经营户数都出现了大幅增长,这是“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 随着我们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就业人口的规模*近这些年大体稳定在7.7亿多,城镇就业人口总数4.3亿左右,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二、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3.8亿多。通过这次普查发现: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在大幅度上升。这是一个基本情况,我想这反映了两方面的情况。*,从制造业看,制造业规模效益在扩大,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提升,技术在不断提升,制造业的用工规模总体是稳中有降的。第二,第三产业点多面广,企业数量大量增加,第三产业越来越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第三产业就业蓄水池的功能在不断地增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公告中提到采取重新调查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式?国外一般采用何种方式?这种方式比回访式的优点在哪儿?客观性、准确性在数据保证方面如何体现? 曾玉平: 这是一个比较技术性的问题,首先,确保这次普查数据质量是首要任务。普查数据质量是我们普查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检验我们普查工作成败的关键。四经普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数据质量控制措施来确保普查数据的真实可靠。特别是我们经过事后质量抽查,对普查的工作质量进行了一次检验。普查数据事后质量检查结果表明,普查数据填报的综合差错率为1.09%,达到了我们的控制标准。您也注意到,这次采取重新调查式的方式,与以往的回访式是不太一样的。以往的事后质量抽查方式主要是以普查对象原先填好的普查数据作为参考,进行一次重新核对。这次采用的是重新对普查对象进行一次访问调查,而不是简单地拿普查数据核对。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重新调查式”对数据的检验更为有效。当然,国际上普查采用的方式既有回访式也有重新调查式的。我们这次采用重新调查方式,更有利于检验我们普查数据的质量,更有利于确保我们普查数据能为经济社会宏观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刚才有介绍到二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情况,法人单位是3.8亿人,总体的就业人口是7.7亿人,是农业人口还有接近4亿人的就业吗?想听一下农业的从业人员数据。另外,我看到一个数据,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的资产占比81%,我们理解二产是重资产产业,为什么三产的资产占比这么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毛盛勇: 全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接近9亿,全部就业人口是7亿多。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二、三产业单位的从业人员3.8亿多,还有3亿多就业人员,一部分是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一部分是农村的就业人员。 从四经普数据看,2018年末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占比超过了80%,这和三产企业数量占比总体是相匹配的,三产企业数量占比也超过80%,而且增长比较快。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较快,和过去还不完全一样,一方面有比较小、比较散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也有技术含量比较高、资产规模比较大的现代服务业,这些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也很快,所以不能简单说服务业就是轻资产。这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资产规模比较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快,同时点多面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也在迅速增长,两方面因素都有。总的看,服务业企业资产的占比和企业数量的占比总体是匹配的。
2019年10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幅稳中有落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解读10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了2019年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进行了解读。 一、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均有所回落 10月份,各地继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夯实城市主体责任,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深入落实房地产调控“一城一策”,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趋稳,价格涨幅有所回落。初步测算,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广州分别下降0.2%和0.1%;上海和深圳均上涨0.4%,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1和0.8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下降0.6%、0.2%和0.1%;深圳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5%和0.1%,涨幅比上月均回落0.1个百分点。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和0.5%,涨幅比上月均回落0.2个百分点。 二、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均继续回落,一线城市涨幅略有扩大 初步测算,10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7%和0.5%,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1和0.4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7%和4.4%,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6和0.3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7%和4.6%,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7和0.4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江源解读10月份工业生产数据 2019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6%,继续保持平稳运行。其中,10月份增长4.7%,增速较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是多数行业保持增长。10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3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1.8%、10.7%、9.3%;汽车制造业增长4.9%,比上月加快4.4个百分点。 二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3%、6.5%,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6和1.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4.8%、33.1%,同比均有所提高。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4.0%、8.5%、8.5%,增速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三是部分高新产品快速增长。10月份,新材料、智能穿戴等高新技术领域产品快速增长。其中,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高温合金、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智能手环、集成电路等产品同比分别增长157.4%、87.3%、74.3%、42.3%、37.2%、36.0%、23.5%。 当前工业生产运行总体平稳,但受市场需求不足、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等影响,一些行业和产品生产下滑,出口交货值降幅扩大,工业生产下行压力较大。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 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势良好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丁勇解读2019年1—10月份投资数据 2019年1—10月份,全国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0880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制造业投资增速小幅回升 1-10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6%,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1%,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增长7.6%,增速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5.0个百分点。 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加快 1-10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2%,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4.5%,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9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月加快。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4.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6.5%,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5.0%,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7.9%。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7%,增速高于全部服务业投资6.9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5.9%,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34.9%,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业投资增长32.7%,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增长28.9%。 三、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1-10月份,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2.9%,增速比全部投资高7.7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增长18.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3.8%。今年以来,社会领域民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1-10月份增长16.7%,增速比全部民间投资高12.3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投资平稳增长 1-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去年全年分别加快0.1和0.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5.9%,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8.1%,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2.2%,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37.4%。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1-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3%,增速比前三季度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4.6%。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增长9.0%,增速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面积增长10.0%,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
(2019年11月14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记者: 从您刚才发布的数据看,10月份很多经济指标在回落,经济下行压力是否在加大?您如何评价10月经济运行情况?谢谢。 刘爱华: 感谢您的提问。从我介绍的主要指标情况大家可以看到,10月份有一些指标受短期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波动。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还是要从1-10月份总体情况来看更加合理和客观一些。我们观察到,1-10月份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特点: *,三次产业持续发展。首先从农业看,农业生产今年总体形势比较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同时农业生产结构也在持续调整。其次从工业看,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与前三季度是持平的;从内部结构看,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与前三季度也是持平的;新产业、新产品都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再次从服务业来看,1-10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也与前三季度持平,很多服务消费保持了较快增长。 第二,国内需求稳步扩大。从零售来看,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1%,与前三季度基本持平。从内部结构看,日用品类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和消费升级相关的一些商品,包括通信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居民消费总体还是比较活跃的。从投资来看,投资增速目前大体稳定。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比前三季度略有回落,但是内部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包括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都保持14%左右的增长,为新动能的成长壮大增强了后劲。 第三,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从就业看,前10个月城镇新增就业已经完成1193万,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的预期目标。从城镇调查失业率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10月份是5.1%,比9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说明就业状况整体是比较好的。从物价来看,10月份当月物价涨幅有所扩大,主要还是受到食品价格尤其是食品价格中的畜肉类价格、猪肉价格上涨带动。从1-10月份整体来看,CPI同比上涨2.6%,仍然在年初预定的3%左右的预期目标内。 第四,外贸外资有所改善。10月份出口比上月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从上个月同比下降转为10月份的增长2.1%。从1-10月份看,进出口增长2.4%,出口增长4.9%。大家都了解,今年以来世界贸易增速持续下降,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的进出口实现这样的速度是相当不容易的。从外贸结构来看,外贸结构也是持续优化的,1-10月份一般贸易占比59.3%,同比提高了1.4个百分点,同时民营企业进出口也保持了较快增长。从外资看,1-9月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5%,保持了一个比较快的增速。另外,外汇储备也比年初增加,继续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所以,从判断宏观经济常用的四个方面,即增长、就业、物价以及国际收支来看,总体上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内。但是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增加,国内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比较多。下一阶段,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继续狠抓逆周期调节政策落实落地,全力做好“六稳”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我们看到10月份失业率是在下降的,这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趋势是相反的,这里面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第二,有关物价,尤其是猪肉价格,还是在上涨的趋势,你们对后期是如何预期的?比如到明年上半年还是年中会看到猪肉价格或者物价触顶?这种高物价会不会限制一些逆周期的政策,比如货币政策的实施? 刘爱华: 感谢您的提问。*个问题,关于城镇调查失业率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持续下降的原因,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样的。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带来的总量效应。今年前三季度GDP仍然保持了6.2%的中高速增长。据我们的测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概带动就业两百万左右。实际上, 6.2%的增速应该能够带动1100万到1200万之间的就业总量。第二个是结构调整的因素。这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在巩固,相对工业来讲,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更强。到2018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经上升到52.2%,每年都在提升,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动是重要的因素。第三个原因,目前支持灵活就业的新业态越来越多。而且近些年来,我们对创业创新的政策激励也越来越多,所以灵活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第四个原因,稳就业政策的作用。今年我们把就业优先政策放在宏观政策层面,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促进就业工作,这个效应也是在持续显现的,尤其是对解决重点群体的就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9月份的5.2%下降到5.1%,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在逐步好转。10月份,20-24岁之间的大专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失业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以上,对整体失业率下降0.1个百分点贡献非常大。 所以,经济总量扩张的因素,结构调整的因素,创业创新的作用和稳就业政策持续发挥效应的作用,这四方面是目前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形势仍然保持稳定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关于猪肉价格走势乃至CPI的走势。这个月的物价大家都非常关注,10月份CPI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8个百分点。怎么看待3.8%?应该说,当前物价上涨继续呈现了结构性上涨的特征。就CPI整体而言,主要是食品价格带动。10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5.5%,带动CPI上涨3.05个百分点,对CPI贡献率达到了80%。在食品价格涨幅比较高的情况下,非食品价格继续保持比较平稳的上涨态势,非食品价格当月上涨0.9%,对整体贡献大概在0.7个百分点左右。 另一个结构性特征,就是在食品内部同样呈现了结构性特征。在食品中,上涨*多的是猪肉,猪肉价格10月份上涨了101.3%,对CPI涨幅的贡献率达到了三分之二。但是其他食品的价格,包括粮油价格是比较稳定的,前期涨幅比较大的鲜果鲜菜,因为入秋之后,整体气候比较好,供应相对充足,所以进入10月之后同比价格出现下降。其中,鲜菜价格下降了10%以上,鲜果价格从上月上涨7.7%转为下降0.3%。鲜果鲜菜价格的下降,对整个CPI的影响是下拉了近0.3个百分点。 从整体上来看,10月份的核心CPI为 1.5%,与上个月是持平的。从1-10月份看,核心CPI是1.7%,与前三季度也是持平的。而且1-10月份CPI同比上涨2.6%,仍然控制在年初预期目标之内。所以,整体CPI还是处于温和上涨态势。 还有您刚才关心的猪肉价格走势,目前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恢复生猪生产工作,*近采取了多种措施保供稳价,采取多种方式增加猪肉供应,及时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的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众的生活补贴,保证困难群众生活不受影响。随着恢复生猪生产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落实落地,生猪产能会逐步恢复,猪肉价格将会逐步企稳。谢谢。 路透社记者: 10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下行压力很大,未来两年GDP是否会有破6的可能?稳经济的政策还会有哪些?谢谢。 刘爱华: 谢谢您的提问。经济下行压力在持续加大,这时候怎么看我们未来经济的走势?一句话就是,“长期有基础,短期有支撑。”从长期看,经过多年发展,我们目前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体系逐渐完备,人力资源非常丰富,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也在培育壮大。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经济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同时也拥有蓬勃的活力。从短期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仍然有非常多的支撑。 *个因素,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今年的就业形势比较稳定,就业形势的稳定带来了收入的稳定增加,从而为消费的提质扩容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今年前10个月,实物商品零售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同时服务消费的增长相对更快。“十一”黄金周期间,电影票房总收入同比增长了1倍以上,创造了“十一”黄金周新的票房纪录。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餐饮收入来看,前10个月同比增长9.4%,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说明我们服务消费增长是在不断加快的。我们近两年也在做服务消费的测算,从测算结果来看,前10个月,服务消费额增速持续在10%以上,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 第二个因素,产业升级动能持续增强。一方面,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从10月份的数据看,今年以来持续低位增长的汽车生产出现了改善的迹象,10月份当月汽车产量降幅收窄,汽车行业增加值增长4.9%,比上个月加快4.4个百分点。从汽车内部来看,像SUV、MPV这些车型的产量都是由降转升,这说明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也在继续向前推进。 第三个因素,开放的活力在持续显现。今年以来,针对国际经贸增长放缓的态势,我们采取了大量的政策措施来推进贸易多元化和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根据世界银行*新发布的营商环境排名,中国营商环境在过去两年连续大幅度提升,今年营商环境排名提升到全世界第31位,说明我们在营商环境方面的改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从外资方面看,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大引资力度,今年前三季度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5%,这是在全球资本流动规模萎缩的情况下实现的6.5%,说明中国继续是外资看好的热土。 第四个因素,政策效果在持续显现。年初以来,我们实施了大规模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这些措施目前正在逐渐见到成效。从前10个月新登记的市场主体数据来看,日均新登记企业接近2万户,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增长。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还是比较强的,从PMI里面的制造业生产活动预期指数和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来看,都保持在比较高的景气区间。从投资来看,也有一些新的改善迹象,1-10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降幅收窄到了4%左右,比今年年内*低点降幅收窄了近8个百分点,企业投资信心也在逐渐恢复的过程中。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产业升级动能持续蓄积,开放活力持续显现,政策效果不断显现。未来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实现全年预期目标,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谢谢。 中新社记者: *近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我们注意到这是统计部门首次正式公布相关数据,所以请问发言人应该如何解读它的内容? 刘爱华: 谢谢您的提问,也感谢您对我们统计网站的关注,这是前两天刚刚发布的,也是首次发布。扶贫开发工作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把它放到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到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1660万,贫困发生率降到1.7%。从监测的数据来看,贫困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贫困地区面貌不断改善。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非常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都采取了大量措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也取得了非常多的成绩。 我们刚刚公布的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就是其中一个体现,从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来看,实际增长8%,这个速度比全体居民收入高1.9个百分点,比全体农村居民高1.6个百分点,可以说是*增长。从收入来源看,有三个来源增长非常快。 *,工资性收入增长快。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2.2%,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达到了40%以上。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可以说和整体经济平稳运行是分不开的。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6.2%,在主要的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增长带来了就业状况的稳定,同时也带来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务工劳动力数量和收入的增加。 第二,转移性收入增长快。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转移性净收入同比增长12.7%,对整体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转移性收入大部分来自于政府,今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中央财政拿出了1261亿作为专项扶贫资金,比去年增长了18.9%。反映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转移性收入上,人均获得的养老金等来自政府的转移性收入增长了15.3%。 第三,经营性收入增长快。经营性收入在整体中比重占的不是特别大,但是今年表现非常突出。前三季度经营净收入增长了6.8%,同比加快了1.3个百分点,对整体增收的贡献接近20%。其中一产的增长是比较显著的。在夏粮增产以及畜牧业产品价格上涨较多的带动下,前三季度一产经营净收入从上年同期的下降3.9%转为今年的增长3.8%。 这三个方面都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有关短期经济风险的,您刚刚提到有支撑的有力因素,但是您怎么看短期风险,特别是中美*阶段协议还没有正式签署,包括这些不确定因素您怎么看?四季度经济增速是否有可能较三季度有所下滑?第二,我们也关注到2020年将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请问这个改革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期待达到的目标?谢谢。 刘爱华: 谢谢您的提问。*个问题,关于短期经济增长的前景。从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态势来看,前三季度GDP增长6.2%,继续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这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从刚刚公布的1-10月份主要指标情况看,包括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领域的指标,累计增速仍然和前三个季度基本持平,说明经济运行总体态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逐步显效,有助于把中长期存在的机遇和优势逐渐发挥出来,未来增长的势能将逐渐蓄积,我们对未来经济保持稳健、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完全有信心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GDP统一核算的。首先非常感谢您的关注,这个消息是昨天刚刚发出的。我们刚刚召开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动员部署会。GDP统一核算是目前统计改革的一个重点任务,前期国家统计局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了方案的设计,同时积*开展了试点和试算,目前各种准备条件已经就绪,2020年我们将正式实施统一核算改革,统一核算各地区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这个工作的具体进展,我们会在适当时机向大家公布。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个还是想补充一下国家统计局核算GDP的问题,您刚刚提到,明年初会有全国统一核算,此前也有分析称经济普查其实已经很快就会用GDP统一核算的数据,这里面怎么体现?第二个问题,在这次公布的CPI数据中,我们看到首次公布了去除猪肉、能源以外的结构性数据的核心CPI,这样的一种公布是怎么考虑的?是否跟此前CPI中食品的权重调整有关?这样公布核心CPI是否长期进行? 刘爱华: *个问题,经济普查工作也是2019年统计部门的重点工作。经济普查经过一年多认真的、紧锣密鼓的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审核、汇总的*后冲刺阶段,近期我们就会择机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 第二个问题,关于这个月公布的CPI核心价格指数,实际上这不是*次公布,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价格指数也不是我们的首创。之所以会扣掉食品和能源价格,是因为从经济发展经验来看,食品和能源价格更容易受到一些季节性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从观测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讲,采用核心价格指数衡量全社会的价格水平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做法。国家统计局公布这个指标已经很多年了,包括月度的和累计的数据,欢迎您继续关注核心CPI,合理使用核心CPI来衡量全社会的通胀水平。同时,我们根据大家的需要,在分析时把受到供给冲击的猪肉价格拿掉后的数据提供给大家参考,也给全社会判断经济形势提供一个依据。谢谢。
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首席统计师吴伟解读2019年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情况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据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2019年前三季度贫困地区[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94元,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8.0%。 一、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全国农村居民,更快于全国居民 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居民快1.6个百分点,比全国居民快1.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脱贫攻坚责任进一步压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度加快,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启动,东西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强力推进,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大,2019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二、工资、转移、财产三项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159元,增长12.2%,增速比全国农村快2.8个百分点,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3.3%。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主要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务工劳动力数量增加,月均收入稳定提高。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569元,增长12.7%,增速比全国农村快0.9个百分点,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为36.6%。其中,人均获得的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惠农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报销医疗费等在内的来自政府的转移性收入1084元,增长15.3%。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28元,增长10.1%,增速比全国农村快0.4个百分点,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为1.5%。 三、经营净收入加快增长 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308元,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为18.6%。分结构看,一产经营净收入增速明显回升,二三产经营净收入继续较快增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一产经营净收入1259元,由于夏粮增产及以猪肉为代表的畜牧产品价格上涨较多等原因,增速从负转正,由上年同期的下降3.9%转为增长3.8%。其中,人均农业经营净收入654元,由上年同期的下降6.7%转为增长1.9%;人均牧业经营净收入483元,由上年同期的下降0.6%转为增长5.3%。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二三产经营净收入1049元,增长10.8%。其中,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居民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工作机会增多,人均三产经营净收入870元,增长11.2%。 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居民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58元,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7%,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3个百分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0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09元,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8.3%,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9个百分点。 注:[1]贫困地区,包括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原共有832个县,2017年开始将新疆阿克苏地区纳入贫困监测范围。
2019年10月份CPI和PPI有涨有跌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解读2019年10月份CPI和PPI数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了2019年10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涨幅与上月相同,同比涨幅扩大 从环比看,CPI上涨0.9%,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7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食品中,鲜果和鲜菜供应充足,价格分别下降5.7%和1.7%,两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鸡蛋价格由涨转降,下降1.5%,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20.1%,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79个百分点,占CPI环比总涨幅的近九成。受猪肉价格上涨拉动与消费替代需求影响,牛肉、羊肉、鸡肉和鸭肉价格均有所上涨,涨幅在1.0%—3.1%之间,四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受换季影响,服装价格上涨0.4%,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国庆节期间出行增加,宾馆住宿、旅行社收费和飞机票价格分别上涨2.1%、0.7%和0.5%,三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CPI上涨3.8%,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5.5%,涨幅扩大4.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3.05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70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下降10.2%,鲜果价格由涨转降,下降0.3%,两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28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101.3%,影响CPI上涨约2.43个百分点,占CPI同比总涨幅的近三分之二。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和鸡蛋价格涨幅在12.3%—21.4%之间,五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41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价格分别上涨2.1%、1.9%和1.2%,三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49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5%,影响CPI下降约0.42个百分点;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5.4%和16.2%,两项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36个百分点。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5%,涨幅与上月相同。如扣除猪肉价格上涨因素,CPI环比上涨约0.1%,同比上涨约1.3%,总体稳定。 二、PPI环比小幅上涨,同比继续下降 从环比看,PPI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生产资料价格持平;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从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看,价格上涨的有17个,比上月减少1个;下降的16个,增加5个;持平的7个,减少4个。主要行业中,由降转涨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0.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上涨0.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上涨0.3%。降幅收窄的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0.5%,比上月收窄1.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0.3%,收窄1.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0.1%,收窄0.1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上涨1.8%,涨幅与上月相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由涨转降,下降0.3%。 从同比看,PPI下降1.6%,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6%,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4%,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降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7.9%,比上月扩大4.5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2.0%,扩大2.4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6.2%,扩大0.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6.1%,扩大0.3个百分点。涨幅回落的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上涨12.5%,回落3.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0.2%,回落0.8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由涨转降,下降1.0%。据测算,在10月份1.6%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万众瞩目的人口普查如期而至。人口是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行为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基本的国情。完整、详尽的人口信息,是规划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要的资源和保障。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一个*其重要历史节点上开展的国情国力普查。经过近70年的发展和奋斗,我们国家已经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新时代。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继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这是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但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有准确把握国情国力,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提出新的思路、规划新的战略、实行新的举措,才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这场伟大斗争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2020年恰恰是验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十四五”和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历史节点。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上,基本国情国力的调查和信息采集,无疑具有*其重要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 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中国人口一直处于快速和深刻的变化之中,但近10年来,人口状况更是发生了许多重大的、转折性的变化。在人口增长方面,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10年的4.79‰继续逐步下降,2018年已经达到3.81‰,以后每年增长率仍会逐步下降,对经济社会产生全面和长远的影响。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规模经历多年持续扩张后,2012年达到拐点,首次出现下降,并持续至今,从2011年*高的9.24亿,降到2018年底的8.97亿。但就业人员规模仍在增长,至2017年达到7.76亿的高点。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也从2010年的68.8%*高点下降到2018年的64.3%,8年间下降了4.5个百分点。劳动力数量和素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的要素,掌握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对谋划经济布局、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为重要。在人口结构方面,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加深,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加快。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2018年则增长到2.4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3.3%快速上升到17.9%。而全国各区域间的老龄化进程和程度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老龄化正迅速成为我们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人口流动方面,2010年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21亿,2014年增长到2.53亿,之后转为下降,2018年底已减为2.41亿,但外出农民工数量仍在继续增长。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猛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人口流动的流量、流向、格局发生了转折性的历史变化,深刻影响着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千千万万流动家庭、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影响着城乡统筹发展,对完善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公共政策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人口城镇化方面,2011年成为人口城镇化的一个里程碑。几千年来一直以农业、农民、农村为主的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50%,2018年更是达到59.6%,中国已经从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国家跨入了以城镇人口为主体的国家。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在生育方面,国家在2013年和2016年分别进行了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实施了“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的政策,改变了中国人口原来的发展轨迹,重塑了未来人口数量与结构的格局。在其它方面,如人口的分布、受教育状况、行业职业构成状况、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等等,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上述所有这些变化,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典型调查、通过抽样调查,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把握,但是,对国情国力变化准确、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与把握,只能通过普查来实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就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背景下,对人口基本国情国力信息的及时采集。它将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推动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全面、准确和科学的统计信息支持。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在占全球总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里进行人口普查,对14亿人口进行面对面的访问,采集的信息又必须确保真实准确,这确实是一项环节严密细致、工作量*其巨大的工程。一方面,普查是全面调查,它涉及国境内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因此,普查本身就要求全民支持、全民配合。唯有宣传到位、动员到位,才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配合。另一方面,普查又是一项严密的系统工程,其中每一项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紧密相连,无论是组织管理,机构设置,人员培训,入户访问,技术使用,政策保障等等,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或缺损,都会给普查总体质量造成致命的冲击。因此,严密的组织,精细的管理,精心的实施,完整的覆盖,高度负责的监督检查,有力有效的各项政策保障,是人口普查成功的基本要素。 2020年人口普查,具有*其重要的意义,也具有*大的难度。但是,有利条件远远多于不利条件。我们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勇于攻坚克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定会像前六次人口普查一样,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为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911/09/t20191109_33569378.shtml)